网约车订单“坠崖” 私家车逆袭搅动车市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新冠肺炎疫情余波未消,由此引发的汽车消费激荡正在持续发酵。一方面,此前被视为高增长蓝海的网约车市场,订单数量遭遇断崖式下降,颠覆了几乎所有头部玩家的预判;另一方面,从2018年起遭遇持续下滑的私家车产销却利好不断,被迭出的政策组合拳逐步哄暖。业内认为,在汽车消费市场中,服务(网约车)与实体产品(汽车销售)的天平两端或将出现新的平衡。
网约车订单“坠崖”
在新一代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以及科技变革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核心因素驱动着整个产业链条进入全新时代。
作为世界上首个“网约车合法化”国家,国内网约车行业被视为万亿元市场规模的新蓝海,吸引了互联网企业、主机厂商,以及资本争相入局。以神州优车为例,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曾乐观表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充分调动了公共交通体系外的车辆资源,弥补了当下出行领域的消费痛点和消费空白,满足了消费者对乘车环境和服务的升级需求。未来,随着供应量提升、网约车服务覆盖更多城市以及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网约车丰富的使用场景将逐渐实现对其它出行方式的替代。”然而,这种乐观预期正在被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扭转。
从短期市场来看,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网约车行业的需求较此前已出现断崖式下跌。“以前憋尿、被抢单、找充电桩、挨饿是我工作的常态,尤其是早晚高峰期更是如此。但今年以来,再也没有这样的独特体验了。”一位在北京从事滴滴网约车的专职司机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这证明,现在虽然疫情被控制,但网约车市场远未复苏。”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滴滴网约车订单和司机收入下滑已经成为常态。“3月以来,我每天跑滴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单,有时一天下来收入仅百余元,甚至不足以支撑租金、油费等成本,而且还要承担每月上千元的租金。”前述滴滴网约车司机说。
网约车订单“坠崖”并非仅体现在滴滴一家平台。作为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出行的品牌,神州专车司机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记者网约神州专车到北京市顺义区北五环外,司机宁愿空等记者一个小时返程,也不愿空车返回市区接单。“空返成本肯定高于在此等待,尤其在疫情之后,有些企业还没完全复工,出行需求还没复苏。即使已经复工,员工基于安全考虑,有车的会选择自己开车,没车的会选择共享单车、步行等其他方式。加上瑞幸事件的发生,市场上传出陆正耀及神州系告急的消息,给神州专车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神州专车司机表示。
订单的骤降,直接带来了网约车平台的运营压力。记者尝试与滴滴和神州专车平台索要官方数据,未果。从首汽约车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1月底到2月初,首汽约车的订单量下滑接近80%。这份数据与全国官方数据大体一致,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透露,疫情发生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受疫情影响很大,客货运输量显著下降,其中出租汽车(包括网约车)接单量、运输量下降了85%。易观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网约车市场日活跃用户大幅下滑,每日直接订单损失超5.8亿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从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虽短期内确实扰乱了网约车市场节奏,但疫情稳定后,共享出行需求依然庞大,国内网约车市场依旧有望迎来较快增长。易观数据也认可这种判断,不过认为行业格局或将发生新的变化。“在延期复工开学、网约车司机退车潮在内的诸多因素之下,部分资金实力弱、过度依赖金融机构借贷的区域性中小型汽车租赁公司企业或将遭受资产停滞的生存打击,加速离场。疫情之后的网约车供应端将更多地向资金实力强、风险抵御能力大、司机管控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中。”
私家车市场扭转颓势
一方面是此前被市场看好的网约车市场遭遇短期滑铁卢,另一方面则是近两年来陷入下滑漩涡的私家车销售市场,反而开始乐观。
腾讯汽车联合车巴客《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城市出行行为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疫情期间,从城市管制到居民出行习惯,都尽量减少使用地铁、公交等,私家车比例由48.4%提升到60.2%,步行方式也由1.6%提升到16.5%。报告预计,疫情结束后,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和网约车、出租车使用人数都会减少,主要交通工具迁移方向中分流都首先指向私家车。前述汽车工业协会人士认为,疫情会提高私家车的购买意向,交通工具的使用倾向“私有化”将成为新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无车人群在疫情前使用私家车的比例为2.5%,但是疫情后的比例提升为12.9%,提示了疫情后潜在的购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