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二季度:震荡回升主旋律 消费科技各显灵
消费和科技似乎是跷跷板,很难兼容。1个多月前,市场响彻科技牛市声音,而眼下消费板块却牛股辈出。
进入二季度,是科技股强者恒强,还是继续拥抱大消费?成为摆在投资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报记者 牛仲逸
两者走势此消彼长
大盘自3月份调整以来,市场赚钱效应或者说结构性机会发生明显切换,科技成长让位消费蓝筹。
一些科技龙头这段时间出现深幅调整,比如兆易创新(行情603986,诊股)、三安光电(行情600703,诊股)、中国软件(行情600536,诊股)、中兴通讯(行情000063,诊股)(港股00763)等。反观消费板块却牛股辈出,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三只松鼠(行情300783,诊股)、恒瑞医药(行情600276,诊股)等相继创出历史新高。
消费电子和半导体是此前科技股牛市的主要领军板块,本轮调整一方面与之前涨幅过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全球疫情对行业需求和供给端带来的不确定性。5G换机潮或延迟到来、企业订单备货周期较长等因素,都对电子板块公司二季度业绩造成影响。一季度疫情虽对半导体企业供给影响相对有限,但需求端收缩向上游传导效应将在二季度逐步显现,半导体公司业绩同样面临不确定性。
消费板块,尤其是其中的必选消费,受到当前促消费政策以及大众消费能力恢复的双重支撑。“疫情对必选消费龙头的影响将会出现长尾效应。”天风证券(行情601162,诊股)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刘畅表示,疫情对必选消费龙头带来的消费粘性将持续放大,业绩高增或持续全年。第一,供不应求情况下部分订单延后确认;第二,疫情期间培养出现的消费习惯或将持续;第三,头部企业在生产与运输方面恢复较早,渠道上挤占了中小企业空间。
两种不同的市场逻辑对比之下,市场看好消费的人在逐渐增多。
事实上,近期不光是食品饮料、医药等消费品种在走强,建材、机械等受益内需的板块走势也是可圈可点。有分析指出,从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看,进出口依赖度比较大的行业可能受影响较大,而内需相关行业的风险将小得多。国内复工已经开始,消费需求也在恢复,虽然速度不是很快,但是相比较来看,内需板块的正面催化剂更容易出现。
新时代证券策略研究指出,海外疫情超预期,预计进出口产业链将受影响。国内政策将重点关注稳增长,预计A股板块风格将发生较大转变,内需板块将引领市场风格。
寻找科技改变消费机会
一种市场风格占上风,背后离不开资金推动。可以看到,近期北向资金加大对消费品种配置力度,同时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发行消费主题基金。这种现象在今年2月同样出现在科技股上面。
周期轮回,进入二季度,科技和消费该如何抉择?先从一个长周期的角度来回答。
“消费股的牛市逻辑将重新回归。”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证券策略研究指出,消费品市场的竞争格局愈发清晰,消费者选择产品更看重品质和品牌的特点愈发凸显,消费升级以及向品牌集中的中长期趋势未改,龙头企业的增长确定性更强,因此也将享受更多估值溢价。
该机构进一步表示,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将催生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和必需消费品的涨价预期,食品饮料板块有望受益,消费股的牛市逻辑将重新回归。
看好科技股的机构认为,近年来科技板块的核心地位得到逐步强化,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效发展具有核心优势。华安证券(行情600909,诊股)表示,过去十年,计算机、通信、电子和传媒行业的ROE中位数尽管曾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18年接近历史低点后已出现趋势反转迹象。因此,未来科技股的走向不仅是对预期的炒作,更是反映行业边际改善后的实际业绩支撑,带来估值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业绩和估值双升的正向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