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08 08:00 的文章

看疫情之下的企业出海 科技创新成为时代最大IP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势头越来越猛引发全球关注,中国也已逐步成为了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技术出海成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其中一些企业更是以“技术出海”的方式取得了成功,这为中小型技术创新企业的出海之路提供了新方向和信心。

这些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网飞(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斩获今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大奖,这部历时四年半,名为“美国工厂”实则纪录了全球化发展之下最真实的中国工厂的观察式纪录片让“福耀玻璃(600660,股吧)”、“中国工厂”这些关键词成为全球性的热搜话题。

如果说福耀玻璃是一个以人工流水线生产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出海案例,那么以字节跳动为例,不仅拥有霸榜全球应用市场,坐拥数以亿计全球年轻用户的TikTok,还在2019年直接跳过国内市场试水企业服务,推出首款针对海外市场的企服产品Lark并将总部直接设在新加坡。反手又玩了一把“出口转内销”,将产品更名为“飞书”在国内开放。

其实早在二十几年前,我们便踏上了科技出海之路,依托数字化创新技术之力,一步步走出了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取胜的阶段。从最早的东软、文思创新等系统集成商开始向世界“找活干”,从单一的项目外包服务商转变为十几年前以金山软件、用友为代表的一系列自主研发产品出海,再到2014年后,因云计算和SaaS的兴起而带来的新一波技术出海浪潮,Daydao(理才网)、OneAPM(蓝海讯通)等SaaS服务商,通过海外合作、推出国际版产品等方式进入全球化数字赛道;经过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应用事实来看,已经成为技术出海的先头部队,这几年以提供数字重构“人货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的云拿科技就颇受国际资本和市场的青睐。

无论出海与否,科技赋能、创新智造都是企业不断升级打怪的顶配装备。5G技术、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作为必备技能,不但帮助企业在国内落地生根、全面开花,更让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玩家。今天,Made in China已经不单单是中国“制”造的标签,而更多的代表了中国“智”造。

命运共同体,疫情之下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危”与“机”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迭代元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同程度地停摆,消费观念和消费场景也开始重置。

一夜间“抢厕纸”登上了世界各国的新闻头条,成为了年度迷惑行为。最早的“抢厕纸”出现在日本和中国香港,据报道当地居民因社交媒体上传言,疫情期间中国内地造纸厂停工、厕纸供应不足,而引起恐慌性抢购。尽管政府多次辟谣,仍无法阻止“厕纸抢购潮”。尽管这些囤货行为存在不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感。为应对“安全感消费需求”带来抗疫囤货热潮,各国超市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并开启了限流模式,设定1米以上的排队距离尽量创造出无接触的消费场景。除去不可避免的外出时间,国外的民众也开启了我们熟悉的“宅家模式”,巡逻喊话、阳台音乐会、高空遛狗、厨艺大比拼、搞怪vlog……用网友的话来说可谓是满分抄作业。

民间抗疫“技能”全球化之外,随着近期中国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走好,各大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中国引擎”重启,也带着最新的抗疫技术出海。“一省包一国”各省医疗团队驰援各国,中国医护人员照片登上意大利媒体头版获得点赞无数;塞尔维亚城市点亮中国红,总统武契奇亲吻五星红旗感恩中国医疗队;张文宏医生直播连线中国驻美大使馆在线给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支招,干货满满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也将被翻译成英语、俄语、泰语等多国语言版本,输出中国一手抗疫经验。

在抗疫经验知识型输出的同时,还有更多应时而生的技术型出海。众所周知,检测是控制疫情的关键,目前海外多国疫情爆发导致试剂盒短缺,而中国有着较其他国家更加丰富的试剂盒测试临床经验及一定的价格优势,许多中国企业瞄准了这个机会,但这也是考验企业自身实力的时候,能否获取他国专业认证,能否解决交通运输都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是“危”更是“机”,疫情给全球都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催化剂。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更是可圈可点,福特汽车集团在3月13日通过头戴AI计算机,进行实时直播画面完成了对济南二机床集团重型压力机项目验收工作。疫情也催生了“无接触经济”。亚马逊于上个月末在美国西雅图开设其首个无人零售超市Amazon Go Grocery,面向附近的社区居民,相信在疫情期间一定解决了社区居民“无接触”购物场景需求。

看疫情之下的企业出海 科技创新成为时代最大IP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