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付费订阅”功能灰度测试2个月,现在怎么
今年1月份,微信正式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功能,符合条件的运营者在成功开通付费功能后,可对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设置收费,用户购买文章后方可阅读全文。
灰度测试的范围正在慢慢扩大。“1月最开始灰度的只是极少数订阅号,符合条件的订阅号随机获得灰度机会。随后平台在3月10日扩大了个人订阅号的灰度范围,在3月24日扩大了企业和媒体类订阅号的灰度范围,现在基本上所有符合规范的优质帐号均已经加入了灰度范围。”微信相关负责人对虎嗅表示。
根据微信方面透露,灰度测试2个月以来,截止至4月1日,有2万个公众号开通了付费功能,其中有近400个账号将付费当作日常功能使用(月发文≧4),财经、文学、教育和科技领域为主要发力点,最高收入的一篇文章,定价25元,收入为23万元。
单从数据端来看,微信在这两月探索公众号的新业态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上市场的正向反馈。但也有一些C端读者对此似乎并不买账,“我宁愿去书店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籍,也不愿花钱在公众号去购买一篇文章的阅读权。”一网友在微博上评论到。在为知识付费热潮褪却的当下,缔结在内容生产、消费和平台三方的矛盾正在加剧。
最近虎嗅采访了几位参与灰度测试的公号主以及微信相关功能负责人,我们着重问了他们如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微信会选择在今年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功能?
微信对于付费功能又是如何思考与设计的?
对于付费功能,微信支持什么,又反对什么?
对于内容生产和消费方来说,付费功能推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项“策略式”功能对于微信已有的公众号生态又意味着什么?
一、微信的预期和市场的反应是怎样的?
早在两年前,微信就试图踏足付费阅读,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彼时并没有真正实施。
“其实我们做这个事情并不取决于风口,更多是考虑用户体验的问题,用户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投入产出比是不是正比。”微信相关负责人对虎嗅Pro表示到。
“就当下而言,现有的微信公众号生态已经趋于稳定,此时推出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功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正向激励内容创作者;另一方面,在该模式下的费用并不是可持续的,而是按次收费,这倒逼着内容生产方要在构思和内容饱和度上下足功夫。”
需要强调的是,微信在思考这个功能的时候,并不只是考虑内容创作者一端。“不能只提到创作者,而不提用户。实际上两者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微信相关负责人说,“用户通过他的付费行为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内容,这是其一;其二,作者有了回报之后,他可以生产更加优质的内容,这两个事情是并重的。甚至从C端普通用户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更加重要。”
因此,即便付费功能看起来更像是对内容生产方的一种激励机制,在规则要求上也慎重考虑了用户的感受。“符合注册超过3个月、近3个月内无严重违规记录、已发表至少3篇原创文章的订阅号,即有机会被灰度。”也就是说,这并不是无门槛的,而有机会获得资格意味着微信方面是有目标性的选择一些合适开启该功能的内容生产方。
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平台在发挥一种调和作用。阿兰·艾伯斯坦曾在《哈耶克传》中提到,市场是一个以经济效率决定创造性个体及其行为惯例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生产就是利用其生产能力相对固定的资本品活动,如果这些资本没有达到经济中的真实需求和储蓄见的均衡,就会造成浪费。而一个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出没于各类平台以获取最大效益的行为已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容消费机制,微信已有的流量很有可能会被其它平台进一步蚕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微信推出付费功能,也带有进一步激活其长尾生态的意图。“我们的数据显示,有很多长尾生态里面活得很好的人,他们的粉丝并不是很多,并不是在大众视野中所谓的头部大号。”
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头部大号通过广告可以获得很好的收入,但是从公众号的实际情况上来看,还有大量的长尾的、垂直的领域,通过现在的收入模式他们的收入可能是不够的。“这是个不能忽视的背景,就是大号的收入来源往往更不缺,而长尾小号连找个广告主都不知道上哪找去,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真的是找不着。”
在付费功能灰度测试过程中,微信发现有仅有500粉丝的公众号,通过付费功能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这对微信和这些公号主而言都是个意外之喜。
尽管一些用户对为订阅号付费嗤之以鼻,在一些特定领域仍然存在着“付费火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