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07 16:28 的文章

“数”起“云”涌看河南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实现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就相对较小,甚至出现了新的发展转机。不少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化危为机。事实证明,勇于拥抱科技变革的企业,更具有抗风险能力。

“数”起“云”涌看河南

郑州金水科教园集聚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逆风飞扬”(图片说明)

“智慧大脑”的“机智”

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视频与图像识别、智能语音交互……人工智能正融入日常生活,带动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转型、促进社会进步。4月1日,在郑州杨金科教园区金惠科技展览厅,上演一场“智慧大脑”的盛宴。

一套集成了光源、相机、镜头、机械臂的“神器”正在有条不紊地抓取待检测的物品,展现出过人的“机智”。“检测精度达到0.09mm2,准确度>99.99%,可以识别肉眼看不见的裂纹、沙眼、划伤……”金惠科技资本运营中心总经理赵经纬介绍,这套系统是金惠自主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制品表面缺陷智能检测系统平台”,乍看好像只是个机器人,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学习型大脑”,包括操作系统和高性能服务器、硬件处理平台及基于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的工业制品表面缺陷检测技术,来引导机器人完成抓取、分拣、扫描等操作。目前,这套系统已在中原内配气缸套生产线上成熟运用,大幅度提高了气缸套检测效率、准确度。该系统在格力电器郑州分公司法兰检测线上应用后,将原来0.3%的漏检率降为0.0003%,质量事故发生率也降为人工检测的千分之一。

“我们在国内最早从事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刚开始应用在网络内容安全监测领域,主要是自动鉴别、拦截含有不良信息的图片,目前承担的中国移动不良信息审核业务,一天能拦截八千万张问题图片。”赵经纬介绍。

除了工业制品表面在线智能检测领域外,金惠的视觉大数据智能技术还应用在电力、高铁、地下管廊等多个行业,并形成了智能巡检机器人、检测服务器、智能在线检测装备和平台等一系列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产品。

“数”起“云”涌看河南

郑州高新区正在全力打造“北斗云”

数字化转型,最终目的是价值创造

前不久,河南省副省长霍金花在郑州高新区对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中远氨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猪八戒网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等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勉励相关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抓好复工复产,用“智慧大脑”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河南省制造业龙头企业已开始在人工智能上布局。在洛阳,中国一拖已发布国内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并下地试验,融合了北斗导航系统、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无人战术平台等先进技术,耕作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在郑州,宇通客车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公交车已在郑东新区智慧岛运行多日,运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构建了一整套5G智能公交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车—路—网—云—法”一体化协作。

“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加快发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制造装备领域融合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等应用,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河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已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制造业将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可持续发展。

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一些瓶颈,主要就是“价值创造不足”。专家警告,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但千万不能忘记,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效益,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技术。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处还在于,现阶段不得不接受互联网巨头提供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但等到其自身做大后,可能会遇到壁垒。企业大数据应用专家赵兴峰提出:一方面向内提升,打破企业内部信息壁垒和流程壁垒,为内部赋能;另一方面向外延伸,推动供应链和生态合作伙伴共享信息、资源和创造力,为整个产业赋能。

“数”起“云”涌看河南

河南规划建设18个大数据产业园

大数据是“硬核”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