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任正非大力呼吁,这事很不寻常!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古语说,“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自古以来,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组织的兴衰,核心都在于人才。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培植人才的土壤。理想的基础教育应该“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然而,目前的现实显然于此有不小落差。
作为中国最优秀、最有远见的企业家,马云与任正非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它发源于过往的经历,作用于国族的未来。
马云创业前是杭州师范大学的老师,如今功成身退,众多荣耀傍身,他在微博上的唯一头衔是“乡村教师代言人”。任正非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当华为站在大国博弈最前线的艰危之时,他向媒体谈说最多的却依然是教育问题。
马云说,“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应让老师成为待遇最好的职业!”
任正非说,“一个国家有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有软的土壤,没有这层软的土壤,任何庄稼都不能生长。”“中国将来要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在两位最善于洞悉本质的人看来,教育是真正的本质问题,要害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源流里,真正的本土菁英,实业与教育并举,对于兴教办学,培育人才,赓续血脉,往往苦心竭虑,不遗余力。
而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横向看,常将团体置于个人之前,从纵向看,常将后代置于自身之前,这也是它延续不衰蒸蒸日上的一大缘由。
因此,我们悉心组织编发了这组专题稿件,汇集了大佬预判、基层声音与专家建言,于今明两天分别刊出。借此希望大家都来关心教育这个紧迫而长远的问题,关心乡村教师待遇的改善,关心中小学教材内容的升级,关心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心国家的人才与未来……
——陈为(正和岛副总裁兼总编辑)
作 者:曹雨欣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2019年,75岁的任正非激流勇进,55岁的马云选择退休。两位企业创始人看似走了不同的道路,却在同一件事上找到了交汇点:教育。
两场“小事大办”的局
中国人历来喜欢组局,各有目的。
为了教育,任正非、马云,这两位中国耀眼的企业家都曾组过一个“局”。
早在2013年,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参会者30余人,包括柳传志、冯仑、陈东升等企业家,还有政界、教育、媒体领域的要员。
这么大的动静不是谈合作、不是谈华为战略,而是一起研究任正非自己的母校贵阳都匀一中的办学宗旨、校训。
只有明确学校理念,任正非才答应捐一笔钱。
2018年1月,马云也组织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局。张近东、冯仑、史玉柱、熊晓鸽、虞锋、王中军等在内的80多位企业家出席。
他们也不是来与阿里谈合作,而是出席第三届乡村教师颁奖礼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午餐会。近1小时里,马云都在“鼓动”这些企业家们参与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计划。
两场局,国内多位顶尖企业家,聚集同一个话题。
“小事大办”,这是任正非、马云对教育秉持的态度。
“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
一个人对事情的执念总有根深蒂固的原因,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可谓深远。
1963年,经济困难期,任正非怀揣着“从父母与弟妹口中抠出来的小小玉米饼”考上了大学。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即便父亲任摩逊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依然不断嘱咐他的子女:“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这深刻地影响了任正非,他几十年始终保持着大量的阅读,汲取宇宙能量,学习力惊人,甚至是“血洗”。他总能很快掌握,并更深刻理解他人的经验。这也奠定了华为的思想基础。
任正非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对子女有一个要求:今生今世不准当老师。这句话在他心中砸了一个深坑:“如果老师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国家是后继无人的。”而任正非也亲身经历了父母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视、经济待遇差的窘境,亲身体会了这个苦,最终没有选择当老师。
比任正非整整小20岁的马云相对比较幸运。很多人都知道马云英语好,并不一定知道这来自他小时候受过英语老师的一句表扬,从此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次高考,马云终于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高校,做了6年的老师,当时教的不少学生成为阿里巴巴早期的创始员工“18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