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05 10:11 的文章

陈绍杰:用科技的力量带给社会“煤”好生活!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韩洪烁

他自主研发的“一边开采一边修复”的煤矿开采新模式,让“乌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美丽的大自然留住;

近二十年来,他一直与矿山打交道,把自己称之为“开采光明的挑山工”……他就是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陈绍杰。

陈绍杰:用科技的力量带给社会“煤”好生活!

陈绍杰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韩洪烁 提供

每次雾霾来袭,煤矿便是被“千夫所指”。一说起采矿,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如何将矿山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至最小值?陈绍杰的答卷是:“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我愿做一名新时代的科研挑山工,创新攻关,用科技的力量带给社会一个‘煤’好生活!”

与煤结缘:钟情流淌的“乌金”

出生在河北定州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家中兄弟姐妹四人,年幼的陈绍杰生活很是拮据。然而,深受父亲影响的他,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龄最小的他幸运地读了高中、考上了大学。

早在1998年,陈绍杰选择了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直到走进大学校园,陈绍杰才明白这个专业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其实,我是农村孩子,倒不怕辛苦,可是身边的人似乎都不太看好这个专业,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认为煤炭开采破坏了环境。”

对此,将陈绍杰从“煤”矿开采的迷雾中走出来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位院士,宋振骐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采矿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陈绍杰的印象中,宋院士特别喜欢跟学生交流,他讲课时面前有个小桌子,每每讲到激动的时候“挥斥方遒”,小桌子渐渐就被推到了讲台的边缘,因此只要是宋院士讲课,前排的学生负责往回推桌子成为课堂上的“标配”。“我们很容易就被宋院士的情绪感染了,他说煤炭是流淌的‘乌金’,我们开采的是光明,这句话一直扎根在我的心里。”

这让陈绍杰对采矿这个“艰苦”专业变得情有独钟。生活中,他每天都要到校外做3小时的家教,赚取学习生活所需费用;学习上,他勤奋刻苦,始终保持着优异成绩。

当初“误打误撞”的选择,也让他慢慢走近了煤炭,熟悉了煤炭,并钟情于煤炭采矿事业。

情系矿山:采矿场就是理论研究的“战场”

每年下井不少于三十次。这是一直以来,陈绍杰“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们这个专业,必须奋战在一线,采场就是理论研究的战场。”陈绍杰认为,科研源于一线,一线检验成果。就是这种信念,驱动着陈绍杰和团队成员多次放弃休假,舍去和亲人团聚的机会,“泡”在煤海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科研成果。

陈绍杰:用科技的力量带给社会“煤”好生活!

图为陈绍杰在煤矿井下工作中 韩洪烁 提供

在山东能源集团岱庄煤矿,为了做好条带煤柱长期性能的监测,陈绍杰曾连续一个月每天中午11点下井安装仪器进行监测,凌晨3点上井,天亮后和矿上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方案。为了保证煤柱数据的持续监测,时常进入壁后采空区20多米处连接被矸石砸断的监测电缆。

现场监测非常考验体力,陈绍杰和团队成员背着将近50公斤的设备下井;监测现场考验的是胆量,有一次,他们发现井下某个煤柱附近的数据传输线断了,那个位置就在壁后采空区20多米处,上方几百米厚的顶板随时有可能塌下来,但如果放弃这根线,之前的试验数据就全作废了,陈绍杰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把论文写在采矿第一线,把科学研究成果根植于采矿的“主战场”。据统计,陈绍杰在采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14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67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著作4部、申请专利30余项,很多科研成果被应用于国内外若干重大工程项目;参与完成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科研攻关:探索绿色开采之路

每次看到挖煤后,一座座堆着废料的矿坑和满目疮痍的山头,让陈绍杰内心多了一个“绿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