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02 00:50 的文章

施足“科技肥” 收获“满眼绿”

春天,长势喜人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县辣椒”,给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涂上了成片的绿色。

产业园总建设面积6.42万亩,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实现总产值51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46.5亿元……一个个骄人的成绩,一个个响亮的品牌,折射出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繁荣与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更折射出农民不断富起来的成功与喜悦。

近两年,和县产业园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做优绿色蔬菜生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活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园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为和县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施足“科技肥” 收获“满眼绿”

和县蔬菜工厂化育苗车间

培育孵化——产业发展有了新龙头

“为加强培育孵化,为产业发展打造新龙头,我县建设了蔬菜种子科技示范园,重点培育华禾种业、理想种业等龙头企业。”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李自祥介绍说。

目前,和县已建成种质资源圃30亩、原种和原种繁殖区2000多亩、新品种展示区100亩、种业研发中心10亩。另外,还建成一个万吨蔬菜种子交易中心和一个占地面积200亩的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仓储中心,蔬菜种子繁殖、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蔬菜良种“育繁推”基地已经投入运营,常年繁育蔬菜种子品种在40多个,实现叶菜类制种量全国市场份额的大幅攀升。

为鼓励引导土地向职业菜农、蔬菜大户和蔬菜家庭农场、蔬菜合作社、蔬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县加快建设蔬菜种植创新创业孵化区,已吸引新源农业、绿缘农业、皖东农业、华翔农业、厚博农业、两岸农业等特色蔬菜创新创业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育苗温室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2亿株。

通过培育孵化,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365家,其中种植大户315户、专业合作社17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主体和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

科技支撑——产业升级插上新翅膀

“去年底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自家大棚无法育苗,即使苗子育出来也因光照不足、低温高湿,导致死苗很多。”和县西埠镇菜农张天华告诉记者,皖东农业公司培育出的种苗,品质好,成活率高,解了周边许多菜农的燃眉之急。

“往年遇到这种状况,菜农们只能推迟播种,这样今年早春蔬菜上市期也跟着推迟了,不仅造成广大菜农经济损失,还影响蔬菜市场正常供应。”和县皖东农业公司总经理王继红介绍说,在园区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对蔬菜育苗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工厂化育苗发展目标,育苗产业化发展不仅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还有利于发展“订单农业”,规范蔬菜产业,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走进皖东农业的工厂化育苗车间,只见一排排辣椒苗、黄金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是一座设施先进的种苗生产车间,在育苗过程中,我们实现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于种苗生产全过程,不仅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而且还通过自动温控系统、辅助补光系统和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保证了在各种极端天气条件下各类蔬菜种苗的正常生产和供应。”王继红说,正是科技支撑,为和县蔬菜产业升级插上了新翅膀。

产业园首创的夏季温室大棚“高温煮田”和辣椒“在田保鲜”技术,不仅让蔬菜大棚的土壤得到净化,减少病虫害发生,而且使和县辣椒挂在枝头实现“自然仓储和保鲜”,可以依据市场行情采摘上市,采摘期能够延长数月,价格也大幅提高。

不仅如此,和县还围绕蔬菜深加工做起了大文章。2019年以来,和县加快绿色食品开发,建成了绿色食品科技城,打造园区高端研发、食品安全、会展交流、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品牌渠道拓展的总部基地,目前已有安徽省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安徽省蔬菜检测中心、安徽省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入驻。

与此同时,和县加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共建蔬菜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进园创业;围绕产业共性问题,开展自主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加速成果推广。截止目前,园区已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家,申请蔬菜设施新棚型等发明专利50个,研发“皖江1号秋延辣椒”“夏抗808耐热白菜”等设施蔬菜专用型新品种10个,并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80个,配套组装和推广应用蔬菜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和装备12项。

功能拓展——创出三产融合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