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产业扶贫 异“菌”突起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形状如羊肚而得名,被誉为“菌中之王”。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羊肚菌总产量占世界的99%以上,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部分出口欧美。受访者供图
“洒老师,大棚的土地像发霉了一样,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好现象,菌霜越白越厚,证明菌丝在土里生长状况很好,注意棚内保温,不要施化肥农药,我这就来!”
3月19日13时,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负责人、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洒威接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白家村羊肚菌种植户苗希泉打来的求助电话后,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从西宁市赶往海东市。
这条路,五年间,洒威数不清走了多少遍。
从育种到推广,开辟羊肚菌种植新高地
“这就是羊肚菌”,在青海市平安区希远羊肚菌种植科普示范基地,顺着洒威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映入眼帘,进入温室大棚,一排排羊肚菌似顶着棕色小伞破土而生。
“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这句来自民间的俗语,说的正是羊肚菌。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形状如羊肚而得名,被誉为“菌中之王”,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羊肚菌总产量占世界的99%以上,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部分出口欧美。
洒威告诉记者,青海是野生羊肚菌的分布区之一,气候冷凉,非常适宜种植羊肚菌,且种植效益高,脱贫致富短平快,种植方法简单易学。发展以羊肚菌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食用菌项目,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提升青海省农业综合效益、助力脱贫攻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2015年起,洒威带领着由梁健、尚千涵、王乐、尹卫、殷恒霞、王煜伟组成的青年博士团开始从事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攻关。
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梁健介绍,5年前,团队从青海省果洛州玛可河林区等地采集野生羊肚菌子实体,使用孢子及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羊肚菌母种。为进一步驯化培育适合本地区的栽培品种,项目组使用包括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在内的现代诱变育种技术,边诱变边筛选边示范种植。
令青海人民没有想到的是,曾经长在深山老林里的小蘑菇,竟摇身一变,成了青海农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食用菌产业在青海异军突起,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在青海省科技厅的组织下,一批批科技特派员走向田间地头,扛起了产业扶贫的大旗。
而让青海羊肚菌产业从无到有、传播羊肚菌种植技术的洒威,也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羊肚菌爸爸”。
培训不间断,服务“不掉线”
背靠黄河、昼夜温差大,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极具羊肚菌生长的气候环境。3月23日,青海文冠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静正在羊肚菌大棚里观察菌菇长势。“我们是在洒威老师及团队的长期技术扶持下,逐年扩大种植羊肚菌的规模,5年前只有20个大棚,今年已有150余个大棚了。”刘静对记者说。
“洒老师和梁老师来了,这一品种是否适合在合作社种植?”“品相看来不错,我先拿回实验室做实验分析……”几年间,这样的对话,对刘静来说再熟悉不过。在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博士团的技术指导下,一个又一个种植难题被破解,合作社负责人刘静也在不断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技术。如今,青海文冠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羊肚菌也走进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高档餐厅、超市,因其肉质肥厚、口感醇香赢得好口碑,在国内已是供不应求。
在羊肚菌种植户看来,洒威团队就是他们的技术“贴心人”,除安排现场培训指导外,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服务方式,使培训工作不间断,服务工作“不掉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培训和技术指导过程中,该团队优先考虑贫困户,保障贫困人员参与培训学习、接受现场指导及享受劳动服务收益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扶贫精准度。如此一来,不仅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途径,还促使他们在聆听技术讲解的同时,动手操作学技术,现场释疑解难题。既获取了劳动报酬,又提升了贫困户学习栽培技术的参与度,使以项目为载体的特派员服务工作进一步聚焦和围绕脱贫工作。
除了传授技术,还做政策宣传员
虽掌握一技之长,但政策领会不到位、思想观念不转变、未来产业无规划,农民有可能面临再次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