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30 09:06 的文章

科技第一让位内需消费?风向大变考验基金经理

  2月底以来的下跌或暂告一段落,A股先于海外市场企稳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反弹随时会开启。然而,对未来市场风格如何演绎出现了分歧:一方面,从去年坚守至今的“科技第一”投资策略仍有不少忠实拥趸;另一方面,内需消费受政策利好呵护被反复提及,个股表现活跃。二季度行情即将开启,谁将成为反弹的领头羊?基金经理调仓换股的能力面临大考。

  多位基金经理表示,美联储启动无限量QE之后,A股市场中期风格将侧重内需,回避外需,其中食品饮料、汽车、家电等板块中的绩优股均将受到青睐。而科技股虽然短期调整幅度较大,仍难言便宜,并且,对之后的行业景气度回升,机构也持谨慎观点。

  内需热度升温

  受疫情蔓延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受到巨大冲击,投资逻辑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为应对困局,美联储推出了无限量QE政策。基金经理表示,宽松措施对维护流动性稳定有效,可以对市场短期超调进行纠错,但对改善基本面效果有限,后续经济增长仍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形势。基金经理认为,美联储无限量宽松政策对A股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的流动性环境无虞,但外需疲弱,权益市场中期风格阶段性将重内需而回避外需。

  面对疫情,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受此影响,相较海外市场,A股也率先呈现企稳迹象。3月23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视频会议时表示,总的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和可控的。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空间大,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支持扩大内需。

  内需被反复提及,已成为当下最热的投资关键词之一。银华基金在二季度投资策略中明确表示,要立足确定性,从长期配置入手,看好白酒、医药、消费电子、家电、汽车和电动车、光伏、保险、地产链等行业。

  但另一方面,从去年火到今年的科技股仍有大批忠实拥趸,在前期的快速下跌中吸引了不少抄底资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华夏5GETF规模已经突破300亿元,为323.68亿元,而2019年年底时才76.77亿元,在全市场权益ETF中规模排名第四;排名第七的华夏芯片ETF2月10日上市时规模为52.51亿元,最新规模已达190.58亿元。创业板ETF、半导体50和科技ETF近一个月来都有明显资金流入,且场内成交活跃,显示投资者对科技成长股的偏好依然不减。

  是坚守“科技第一”,还是转向内需消费?二季度即将来临,市场分歧考验着基金经理调仓换股的能力。

  从新基金发行情况来看,科技类基金的销售已经有所降温。3月20日,平安基金公告,旗下正在发行的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基金原计划3月5日至3月20日募集,将延长募集期至4月3日,这与之前科技类基金爆款频出、一日售罄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一位知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早在2月初他们就减持了部分高估值科技股,增加了消费板块的仓位。他表示,当时A股刚刚经过第一波下跌,从短期来看科技股是个买点,但中期是个卖点。因为疫情全球蔓延对重资产的科技企业将形成长期负面影响,即使当下科技股普遍已经下跌了40%到50%,依然难言便宜,而且行业景气能否快速回升存在不确定性。

  消费估值回归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消费回升迹象明显,市场也快速作出了反应。上周食品、白酒、医药等板块表现活跃,贵州茅台、五粮液、恒瑞医药等个股强力反弹,天味食品、绝味食品更是创下年内新高。

  天弘云端生活优享基金经理钱文成表示,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疫情对消费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集中体现在一、二季度。前期消费股相对大盘走弱已经基本反映了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接下来继续分化的概率较小,应当适当乐观一些,相对看好耐用消费品需求的集中释放。

  招商证券食品行业首席分析师杨勇胜表示,内需逻辑正在成为市场演绎的核心,必选消费属于刚需行业,在疫情中后期会表现出较强的相对收益,看好食品饮料板块尤其是白酒股未来的表现。

  一位基金公司权益投资总监认为,虽然白酒受到餐饮业停滞的负面影响,但具体到公司层面可以发现,疫情对基本面的影响远小于预期,这在一季报中就可以一窥端倪。“被抑制的需求一定会快速回升,这一轮消费股的调整幅度颇为可观,估值回归只会迟到而不会错过。我们已经加仓了部分调味品、小食品和农业股,时间拉长到2021年来看更加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