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30 00:28 的文章

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

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

  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拜城综合试验站的细毛羊群。

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

  田可川(蹲踞者)带领科研人员检查细毛羊的生长情况。

  新疆畜牧科学院供图

  大美新疆,草域辽阔、景色壮丽,是我国绒毛用羊的重要产地。

  如何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南疆等深度贫困地区拔除穷根?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田可川带领科研团队深入一线,和牧民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实打实练,探索出了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好经验。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争取一户一策帮扶到位

  “田老师他们刚来扶贫时,我根本听不进去科学养殖技术,那时候哪舍得提高饲养成本?但田老师算了一笔账,听到预期收益,我就想着试试看吧。按照他教的办法喂羊、给羊治病,我的羊群从十几只变成了30多只,每年收入从原来不到3000元提高到8000多元!”说起脱贫经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12村的牧民色买提·肉孜难掩喜悦。

  他提到的田老师,是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田可川。从2017年起,为落实党和国家对“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任务部署,在农业农村部的统筹下,田可川团队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南疆地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助力脱贫攻坚。3年来,新疆绒毛用羊产业突破困境,逐步走上正轨,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

  田可川介绍,新疆发展绒毛用羊产业得天独厚。作为我国传统牧区,新疆草场丰富,养羊符合牧民多年的养殖习惯。而且,绒毛用羊既能产肉又能产毛,比单纯肉羊更具经济价值。尤其在南疆地区,饲草不够优质,耐粗饲、抗逆性强的绒毛用羊更宜养活,也更适合贫困户养殖。此外,本地还形成了一支绒毛用羊领域的科研力量,成为产业壮大的重要支撑。

  那为何一直发展不起来?经过调研,田可川很快“把准了脉”——牧民的养羊技术还不够科学。“很多牧民秉承父辈传下来的‘靠天养畜、靠天吃饭’观念,夏天、秋天把羊赶出去放牧,冬天没有充裕的草料,就把羊便宜卖了,有时候羊病了也不及时救治。被动管理、粗放投入,怎么会有效益呢?”

  于是,田可川带领团队走进羊圈牧场,统一培训之外,还重视“对症下药”。看到有家庭养殖密度过大,指导合理分圈;遇见羊传染病高发,组织防疫技术培训,加强应急处置;发现玉米饲料未粉碎、育肥料配比随意的习惯,及时引导改进。

  截至目前,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人员开展相关技术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8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书籍10万余册,赠送种羊5000余只。田可川说:“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的思路就是争取一户一策,逐个击破。”

  普及科学养殖知识,帮助牧民转变观念

  到牧民家里讲技术,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我们不是走过场,是真心诚意地想帮牧民改善生活。所以,讲到点子上,说进心窝里是关键。”田可川深有感触。

  语言是第一道关。一些牧民汉语不够流畅,田可川刚入村时,曾邀请懂汉语的村民当翻译,但有些科学养殖专业术语繁杂、晦涩,村民没有经验,很难深入浅出地表述,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田可川就专门带上懂维吾尔语的技术人员同去,在磨合中加强与牧民的沟通,也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牧民听懂了是一回事,接受却是另一回事。“观念扭不过来,技术懂了也白搭。”田可川说。

  调整养殖方式时,前期经常需要增加投入,有些贫困户舍不得投钱,科研人员就掰着手指头给他算预期收益。有的牧民对学习新技术感到倦怠,科研人员就拿出计算器,解释一个好剪毛手一天收入能达到800元左右,如果学会了机械剪毛,2个月的剪毛季就能创收4万元。一次入户不行,就两次、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慢慢牧民们就接受了。

  有的贫困户学东西慢,听完培训就忘,科研人员也没有一丝不耐烦。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拜城综合试验站站长苟锡勋带领包联干部,手把手地教牧民亚生·吐尼亚孜怎么驱虫、用什么药、如何剪毛,羊每日喂食多少……通过3年养殖,亚生·吐尼亚孜成了细毛羊养殖的“土专家”,年收入从以前的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