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28 21:52 的文章

疫情启示录:信息化为医院感控穿上盔甲

【编者按】疫情来袭,蓦然发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学科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仍需恶补。其实,医疗机构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感染监测评估工作。通过主动监测,及时发现感染散发病例、感染聚集性病例和感染暴发,持续改进感控工作。

本文发于HIT专家网news,作者为谭啸;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行业习惯简称为“院感”或“感控”)这一“冷门”科室推向前台。

据报道,此次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市中心医院有2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湖北省累计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有的因公殉职,代价不可谓不惨重;而4.26万名各地援鄂医疗队员则是“0感染”。

冰冷的数字对比中,感控工作的重要性凸显。而在医疗信息化版图中,院感信息化作为一个专业子系统,时隐时现。即便对于许多医院信息科来说,也不是很熟悉这一领域的信息化需求。

尴尬的感控:“生命攸关”却不大被重视的专业学科

在疫情中,原本在后台默默无闻的感控科室一时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网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吸粉无数,很多老百姓都关注了“华山感染”公众号,该公众号几乎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在10万+。然而,感控的真实情况却是“没事看不到,有事才想起”。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教授在抗疫前线奋战了40多天,培训了100余场,培训医务人员超过14000人。他在与白岩松的新闻连线中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医学院所有本科学位教育开设院感课程;二是加强医院感控队伍建设,特别是要解决感控人员的后顾之忧,如晋升、待遇等,这样才能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

“非典”以来,我国感控事业快速发展,但依然面临着人才短缺、学科建设、投入不足、待遇低和晋升难等问题。感控科室作为成本部门,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效益,而且投入后往往看不到直接效果,这就造成很多医院对感控科室的经费投入不足、人员配置不足。

实际上,医院感控是“生命攸关”的工作,感控质量不但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安全,关系到众多医护工作者以及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医院感染因素贯穿医疗活动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为患者或医护人员带来重大危害,所以说,感控应该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国感控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1986年9月,第一次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研讨会召开,成立了院感监控协调小组,开始了院感发病率的监测。20年后,2006年9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由原卫生部发布实施。要求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2015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详细阐述了13项指标。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并明确提出,该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和“强制性”。

感控也有信息化需求,实用是硬道理

疫情期间,重庆大坪医院信息科为奔赴前线的感控科同事搭建了“远程院感监督指导系统”,在摄像头下指导医生落实感控要求,提高依从性。

感染发病率的下降取决于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及依从性。据该院信息科主任黄昊介绍,该系统搭建简单,得到了感控科同事的一致赞赏,不仅操作简单、容易上手,而且观看地点也可以灵活选择,还能通过小米的平台进行多摄像头切换,实现多人观测。

大坪医院的这个创新之举,得益于该院长期以来对感控工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大坪医院感控科成立于1990年,主要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预警以及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在院内感控管理方面有一只非常专业的队伍,医院也非常重视发挥专家和职能科室的作用。2005年,大坪医院感控科被授予“重庆市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承担着整个重庆市院感管理的培训及指导工作,负责全市《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考核,协助市卫健委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

在黄昊主任看来,要提升医院的感控水平,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领导重视,要把院感纳入医院整体安全体系,计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二是要发挥好感控团队和专家的作用,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去做,需要决策时,也是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后进行;三是要给感控科配备必要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大坪医院很早就上线了院感管控信息系统,能够根据微生物监测情况、结合病历书写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苗头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