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70%订单的跨境创业者
全球疫情流行,跨境生意难做了。“不是在退货,就是在被退货的路上。”一位出口贸易创业者向铅笔道诉苦道。
他所在的公司以出口食品为主,已辐射欧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即便凭借老客户的订单也完全赚得盆满钵满。而今损失数亿,面临生死大考。为此,公司已经决定将发展目光转向国内,寻找新的增长点。
难做的,又何至于食品出口。一家跨境招聘公司的创始人向铅笔道透露,订单损失了70%:国内疫情严重时,企业没招聘需求,海外人才不敢进;全球疫情流行时,由于“限制入境”,海外人才不能进。
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跨境进口电商公司却抓住了机遇,订单不减反增。
一位创始人告诉铅笔道,中小B端的客户数量增加了15%左右,中小B端的业务量也相比同期增加了50%,整体的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5%。尽管如此,这些公司还是受到了物流以及上游品牌供应商因素的影响。
……
国内疫情接近尾声的时候,海外疫情愈发严重。截至北京时间3月27日早5时37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52万,累计死亡超2.3万例。对于跨境创业者而言,这让原本近在眼前的拐点,又变得遥不可期。
然而,越是迷茫,越要抬头看路。一切失去的,终究会在合适的时机全部回来。
悲惨的出口贸易商:货有了,客户却不要了
复工后的刘民,每天都在盯着国外疫情动态与贸易政策。一旦出现任何变动,他都要马上思考一下是否会给公司带来新的打击。
“这种日子是之前没有过的,现在每天都处于担惊受怕中。”身为大连某家跨境贸易出口公司负责人的他讲道。
刘民所在的公司在之前凭借食品出口已辐射欧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即便凭借老客户的订单也完全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受疫情影响,和很多原本稳定运营的跨境贸易商们一样,如今都正面临生死大考。
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近八年来首次出现1-2月累计贸易逆差。作为亲历者,刘民对其中的变化可是深有体会。国内疫情爆发时,首先出现出来的问题便是自家公司复工延迟,订单难以按时交付。
海外客户的订单原计划2月要收货,如果他们公司1月底还没发出去货的话,按照正常物流计算,就会形成违约。客户虽然对国内的疫情表示理解,但公司违约同时也会影响到客户对其下游客户的违约,延迟发货或将使企业面临违约赔偿等连环问题。
但是在刘民口中,这些还只是小问题,更大的影响还在后面。1月底,一家与刘民合作了多年的美国客户明确表示要取消订单,对方甚至宣称不敢再接收来自中国的任何商品。从这开始,刘民公司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海外取消订单的消息。用他的话讲,“订单不是已经取消,就是在取消的路上。”
问题还没有结束。2月复工后,由于考虑到公司已经向客户延迟交付了,所以公司就让员工加班加点生产与调度货物。
“这个月的情况是,货物有了,客户却不要了。”刘民无奈,由于疫情影响和国际航线调减,前期先后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停收我国发出的邮件、包裹及货物。
对于客户的临时变卦,刘民也只能表示理解。全球疫情爆发后,不少欧美国家已“封城”“封国”,经济也因疫情蔓延承压,这些都是从中国采购的大国,在疫情影响下,它们也开始商店关门,工厂停工,经济停摆。除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外,基本所有行业都受到了巨大影响,取消订单的情况还在加剧。
一方面,货物被拒收、订单被取消;另一方面,物流问题也成了压在外贸企业头上的一座沉重的大山。
刘民所在企业主营冻品生鲜、水产品,因此所面对的问题尤为突出。疫情影响下,国际物流也受到影响,海运费用大幅提高,出口货物面临损失不说,隔离14天后产品品质出现的问题,对企业的成本风险和信誉冲击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港口排队时间比以前长,外国客户因为疫情,会要求刘民公司出具各种承诺书,货物出口时效性明显降低,预测时效可能会延长7-10天。刘民还表示,在货物运输成本提高的同时,船只因疫情而减少运力,可以运输的船只运输费用出现上涨,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支出。
刘民估算,相较往年,公司的订单量减少了至少30%,带来的损失都是以亿为单位,且后续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
取消订单、削减数量、延迟付款、压低价格,这些以前在不同阶段发生的危机,现在都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暴发,让刘民这样的从事外贸生意的商家们,一下子被打到了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