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27 10:06 的文章

柔宇科技:“创造者”的未来 | 砺石

柔宇科技:“创造者”的未来 | 砺石

  砺石导言

  我们在对全球商业案例研究过程中发现,利润最丰厚的企业不是那些工具生产者,而是核心技术掌握者,例如大金掌握着氟领域的核心技术,佳能掌握着光学领域的核心技术,本田掌握着发动机领域的核心技术,这让它们无论在To B领域还是To C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柔宇科技作为柔性显示技术的全球领先者,也让其无论在B端还是C端的商业化领域,都拥有着巨大的未来。

  刘学辉、王博 | 作者

  张军智 | 编辑

  近些年,中国虽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但让人稍感遗憾的是,这些企业大多都是海外模式的跟随者,主要凭借中国的劳动力红利与市场红利,通过模仿式创新发展而来,很少有技术上的领先者与开创者。而反观海外很多优秀企业,都是某一项技术或某一项产品的创造者,比如英特尔发明了芯片、IBM发明了计算机、苹果发明了触屏智能手机......,这让这些企业站在产业链的最顶端,收获了产业链中的绝大部分利润。

  在当前,中国已经不缺少模仿式创新,但较为缺少真正的创造者,只有拥有更多的创造者,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稳固位置。因此,笔者近些年对国内的“创造者”企业格外关注,也陆续开始看到一批创造性企业的出现。

  例如,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300750,股吧),其凭借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客户覆盖全球各大知名汽车厂商,几乎凭一己之力让中国在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实现与海外企业的抗衡。再比如,万华化学(600309,股吧),其凭借在MDI技术上的突破,成功打破海外在该领域的垄断,成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

  但即使是宁德时代与万华化学,我们也只能勉强称为创造者,因为其一定程度上也只是打破了海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而不是首创,也非绝对领先。在对中国创新企业的长期关注过程中,笔者欣慰地发现了一家企业,它就是柔宇科技,在柔性显示领域,其不仅是绝对的领先者,也是创造者。

  谈到柔宇科技,我们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刘自鸿。2000年,刘自鸿以江西抚州理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2006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刘自鸿喜欢躺在校园的草坪上思考问题,当他看到头顶那块变幻万千的蓝天时,便触发他做一张如蓝天般广阔,柔软可折叠且薄若蝉翼的电子屏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后,刘自鸿便将柔性显示作为自己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

  获得博士学位后,刘自鸿先是进入IBM工作,但工作期间其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创业想法不断成熟,便在2012年辞掉IBM的高薪工作,回到全球智能硬件产业链的中心城市深圳,创办柔宇科技,聚焦柔性显示技术开发。

柔宇科技:“创造者”的未来 | 砺石

  柔宇刚创立时,柔性显示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对这个方向的研究和关注都很少,材料、工艺、器件、电路设计等很多层面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当时有传统显示领域的专家认为,柔性显示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化,但刘自鸿判断柔性显示是未来的大趋势,站在当下看未来会很艰难,但站在五年、十年之后的未来去看现在,投身柔性显示创业这个决定一定是对的,所以其带领柔宇坚持在柔性显示这个“无人区”深耕。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柔宇科技成功研发出了用于全柔性屏量产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该技术是基于非硅材料的一种全柔性屏新技术,区别于三星将用于传统“刚性”或者固定曲面柔性屏的多晶硅(LTPS)技术来生产制造全柔性屏,其采用不同材料体系和不同制程工艺,整体生产流程大为简化,设备投资成本大幅降低,良率显著提高,产品弯折可靠性极强。同时,更低温的工艺环境让材料选择更加广泛、可控性高、技术发展潜力大。

柔宇科技:“创造者”的未来 | 砺石

  基于该技术,柔宇科技于2014年在全球第一个发布了国际业界最薄、厚度仅0.01毫米的柔性显示屏,在2016年,柔宇科技建立了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2018年,成功实现了全柔性屏大规模量产出货,2019年,发布和投产了全球首款消费级柔性屏折叠手机FlexPai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