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6-09 01:23 的文章

在法院感受科技味儿(落实在基层)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返回目录


上海法院系统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案多人少” 在法院感受科技味儿(落实在基层) 本报记者 巨云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5日   11 版)

  核心阅读

  全面建设智慧法院,为法官办案提供智能辅助。为推动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上海法院系统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案多人少”,探索无纸化办公、案件分类分流等新方式,优化办案流程。改革后,法院工作人员的办案效率高了,负担轻了。

  

  35个人干118个人的活,可能吗?

  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如果说去年10月份前,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还持保留意见的话,时至今日,现实给了最好的答案。

  在书记员管理办公室里,3个大屏幕实时显示法院的庭审“工单”,35个成员坐在电脑前,随时准备接收指令、调取分配给自己的案件卷宗,做庭前准备。

  法官不必和书记员商定庭审时间,法官助理不用再帮忙把载满纸质卷宗的小车推进法庭,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审笔录自动导出,满满“科技味儿”的法庭审判流程,让法院工作人员减轻了负担。

  案多人少压力大

  超负荷工作成常态,一年人均要办近277个案子

  “司改这么多年,有时候,不少人还是觉得压力大。”说这话的,是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

  2014年司法改革启动后,在人员配置上,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这3种角色成为法院司法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按照司改的目标,法官专司审判,法官助理、书记员作为审判辅助人员亦有分工。

  法官助理的工作重“业务性”,在诉讼流程中承担部分组织、主持、引导、调查等职能;书记员的工作重“事务性”,主要在程序性事务中承担记录、整理、装订、归档、校对等职能。

  “累的原因之一,就是包括法官在内,三者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分明。”去年7月到上海二中院前,郭伟清是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分管过司改和信息化等工作,“纸质材料整理、庭审记录归纳、当事人信件收发……案件量那么多,忙的时候,这些琐碎的事情,法官也要一起承担。”

  去年,上海全市法院2884名入额法官共受理案件79.8万件,年人均要办近277个案子。

  上海二中院审管办主任徐征峰记得,过去超负荷工作是常态,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乃至普通文员……没有谁可以不加班。

  法官助理是法官群体的补充,能不能把这个群体培养管理好,非常重要。一位法官助理说,“平时做的更多是打杂的活,很难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成长。”

  怎么办?把司法审判的全流程铺开,“案多人少”的背后是有待优化的流程。

  “比如说,纸质卷宗就只有一份,从立案到开庭,经过收发、整理、排期等多道程序,等卷宗到了法官手里,已经过了2个星期!”郭伟清觉得,要把大家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得向科技要生产力,就先从无纸化办案改革开始。”

  无纸化办案优化流程

  案件流转周期变短,审判全程留痕

  法庭里,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把语言实时转化成文字,直接在电脑上生成庭审笔录,书记员只需要检查校对即可;法庭外,推行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卷宗信息化流转,庭审人员随时调阅,免去相互等待的时间,提高庭审前中后的文件使用效率。

  两个设想,同时推动,虽然只是技术改革,没想到阻力也不小,“庭审中控辩双方要同时讲话,人工智能怎么识别?错了怎么办!”

  徐征峰说,系统刚开始运行时,识别准确率仅有60%左右,这让法官们的反对声更大了。

  全院挑选了3个业务庭进行试点,碰到问题实时汇总,承接项目的科大讯飞公司随即调整,庭审软件通过深度学习,越来越“聪明”。从只能识别汉字,到可以识别标点符号、英文、数字;从只能识别陈述句,到可以识别疑问句、反问句;从流水账式的记录,到自动忽略发言人的语气词……

  2018年10月,郭伟清开庭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告人普通话并不标准,屏幕上不断跳跃的庭审记录文字准确率却超过了95%。

  但这还只是无纸化办案改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