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19 15:21 的文章
资深玩家亲历解密:笔记本电脑里究竟藏有多少
相比于DIY台式机产品,笔记本由于其更加封闭和一体化,在选购时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暗坑,去实体店大战奸商那些自然不用说,即使是在电商平台购买,厂商的宣传文案的文字中往往也暗藏玄机,某些春秋笔法连我这样熟知笔记本的资深玩家看了也是自叹远不如之,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笔记本电脑品牌的产品中到底有哪些猫腻。

屏幕:100%sRGB才算最佳
屏幕是直接决定电脑体验的重要组件,厂商在宣传上自然也绞尽脑汁,仔细想想屏幕应该是笔记本电脑这么多年来,玩文字游戏最花的地方了。一开始主要是在分辨率上,在1366x768的年代,找到一个1080p的字样,就等于找到了一块好屏。但有些用户买来发现,为啥我的1080p可视角那么窄,于是关键字就变成了IPS。于是在当时,如果遇到参数只写FHD,那大概率就是一块TN屏。而现在IPS已经基本普及,人们开始对屏幕的色彩有了追求,色域高的笔记本基本都会在参数里打上一个72%NTSC。所以如果你遇到这种字样的介绍:
千万别被他左侧这五颜六色的彩圈所误导,这实际上是一块45%NTSC的IPS屏。那么见到72%NTSC的字样就可以放心买入了吗,其实也不然。由于我们电脑日常使用的场景大部分都是在sRGB空间,一块好的72%NTSC屏幕一般可以达到99%~100%sRGB,但是有一些一般的屏幕,仅仅只能覆盖80%sRGB,但也是72%NTSC,这是因为二者标准的不同,色彩覆盖范围也有所区别。
可以看到100%sRGB约等于72%NTSC,但是反过来却不成立,在今天如果你还是看到厂商用72%NTSC宣传自己的屏幕,那它的sRGB覆盖基本上只有80%左右,所以建议选择标明了100%sRGB的机型。
仅仅单独标注“高色域”,“72%NTSC”的往往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优秀。
当然如果你对色彩有更高的要求,当然可以选购那些标注“100%AdobeRGB”的机型,但如果没有标明出厂预校色,往往色准都很一般,需要到手用校色仪调一下。如果你不想自己折腾,那么就可以关注有没有标注ΔE值,一般低于1都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当然如果查不到可以看看有没有PANTONE色彩认证。
我们站内测过的几台机子比如幻15,ConceptD这种经过认证的屏色彩表现都很不错。但是在Windows系统下追求广色域本身并非都是好处,由于Windows的颜色管理非常一般,如果笔记本没有自带色彩管理软件的话,100%AdobeRGB的广色域屏在绝大部分场景下显示都是错误的,看上去更艳是因为色彩已经过饱和了。
所以我个人推荐在选购笔记本电脑时,只选择100%sRGB即可。如果你从事的行业需要靠屏幕吃饭,那请直接够买MacBook。
对于游戏本来说,高刷新屏已经不像去年见到144Hz就可以盲狙了,有一些比较差的144Hz屏幕已经进入了市场,对于更低一档的120HzIPS,基本可以确定是45%NTSC的低色域屏。对于这一块,可以直接大战客服,基本都会透底。如果想免去折腾的麻烦,那就直接够买240Hz的屏。
硬盘:远离低容量QLC
硬盘中的猫腻属于近几年逐渐增多的一块。目前仍然配有机械硬盘的机型,绝大部分都是SMR,也就是叠瓦式硬盘,这种硬盘的特点是便宜容量大,但缺点是容易故障。如何区分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机械硬盘的缓存是64M以上,那么大概率是翻车的。不过不用担心,经过硬盘厂商这些年的大力推广,现在笔记本带机械硬盘的,99%都是SMR,有句话叫都翻车就等于没翻车。
所以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选择纯固态的笔记本,但固态的雷点其实也很多。不仅有SATA与NVMe的区别,在Intel660p发布后,现在还有了TLC与QLC的区别。关于QLC,本站此前也有过科普,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缓内龙,缓外虫”。当QLC容量足够大的时候才能够提供足量的SLCCache,而如果你的缓存不幸用尽,那么持续读写就会跌到机械硬盘的水平,不过好在4K读取依然高出机械硬盘很多,所以日常使用差距没有纸面上那么大。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避雷呢,说实话,厂商一般不会主动告诉你用了什么固态硬盘,所以能获取硬盘型号的主要途径就是媒体评测与民间开箱,多在贴吧与评测网站上找找文章虽然效率低但却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也不是100%靠谱,因为对于厂商来说,硬盘供应商往往不止一个,存在着摸奖现象。但说实话,TLC摸成QLC我目前还没见过,基本都是TLC固态之间的混用,比如PM981与SN720,760P与SN500这种同级别混用。而QLC基本就是Intel660p与H10的二选一。
显卡:并不是独显就一定性能强
当然现在的笔记本显卡不像早年有那些还在用羸弱的DDR3显存的显卡,但是依然也是有一些很奇怪的搭配。比如有些机型,使用了Intel10代酷睿Icelake的i7-1065G7却配了个NVIDIAMX230,作为10nm酷睿的最大提升,G7核心显卡的实际性能能够达到8W的MX250水平,和MX230是完完全全的一类人,有些场景MX230甚至还不如G7,真正意义上能够做到关闭独显以提升性能,不过这种机子主要应该还是走线下,有个独显确实好卖。
除此之外在显卡上关注新的点就是显卡的功耗,在老黄的精准刀法下,笔记本显卡存在着同名不同性能的情况,这与给到的TDP有关。对于MX250来说,可以通过GPU-Z中的核心代号来辨别。
DeviceID中的1D13说明这是满血25W的MX250,8W低功耗版的核心代号为1D52。而在游戏本中,这种情况更加泛滥。默认版的RTX2060的TDP为80W,大量评测结果表明在默认80W的情况下RTX2060的性能相比于低一档的GTX1660Ti提升非常有限。所以在民间有用户到手选择刷vBIOS手动解锁TDP到90W,当然也有一些稀有的机型比如灵刃15基础版就可以通过自带软件切换到90W解锁满血性能。
更高端一级的显卡这种问题依然存在,不过低功耗版会明确打出Max-Q的尾注,例如RTX2070Max-Q与RTX2080Max-Q的默认TDP最低均为90W,ROG冰刃3s搭载了满血115W的RTX2070性能就可以接近RTX2080Max-Q。所以购买高端机型尽量选择满血RTX显卡,性价比更高,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惠普暗影精灵5Plus就能提供满血的RTX2070,并且价格也不错。
散热:风扇和热管数量不是唯一
对于笔记本散热,最大的一个误区自然是散热只认热管数量或者风扇数量,这是因为我们在购买笔记本的时候,关于散热系统能了解到最多也就是热管数量和风扇数量,因此很多玩家也会下意识地用风扇数量和热管数量去判断笔记本电脑的散热能力。但实际上散热是一整系统,最终目的是将热量带出机身,不仅仅是热管和风扇,包括鳍片、导热材料甚至是内部散热布局都会对最终的散热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一个完整的散热模块包括导热材料、底座、热管/均热板、鳍片、风扇、进风口/出风口等,前三项决定导热性能,即热量从芯片传导至散热鳍片的效率,而后面3项则决定散热效率,依旧是将热量排出机身的效率,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变成散热的瓶颈,单纯的热管数量或者风扇数量都不能代表散热系统的整体效能。下面我们就逐一看看散热系统组成部件的作用,相信大家就知道它们在散热系统中有多重要了。
导热材料
笔记本电脑中的发热元件基本上就是CPU、GPU等各种核心了,它们发出的热量首先接触到的其实并不是热管或者均热板,而是导热材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硅脂或者是导热垫,而这部分的构成在早些年中并不受到厂商的重视,这与早些年笔记本电脑的CPU与GPU发热量并不大有关。而现在笔记本电脑的CPU在GPU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性能提升,作为代价就是发热量也稳步提升,导热材料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了,毕竟其决定着核心的热量传输到热管的效率。
导热材料品质不佳影响整体散热效能,这个是有典型的例子的,例如部分的Alienware游戏本,就由于所用的导热硅脂性能太差直接影响到了散热效果。而有些厂家在自家产品中采用了更好的导热材料,例如联想Y70002019系列就使用了信越7921作为出厂硅脂;技嘉新款AERO15使用了暴力熊的硅脂,华硕ROG超神X以及惠普幻影精灵X甚至使用了液态金属作为导热材料,这些机器的散热效能都非常不错。
底座
与导热材料接触的另一面就是底座,理论上热管直触方案是效果最好的,但这个受热管处理工艺的制约,因此经过时间的沉淀后,热管焊接铜底底接触核心的方案成为了多数厂商的选择,其他方案则大都进入了历史长河,这点基本上各家厂商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热管(或均热板)
底座的热量由热管带走,影响热管效率的主要有宽度,长度、数量和弯曲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热管导热效率是非常高的,实际上只要热管能够完整覆盖核心面积就已经足够。
这是雷蛇灵刃13潜行版2019的拆解,可以看到为一根很粗的主热管串联CPU与GPU核心,两根副热管分别负责CPU与GPU。对于这台机器的i7-1065G7和GTX1650Max-Q来说已经非常足够了。
但由于热管是看拆解时最能够直观注意到的东西,所以目前许多厂家开始拼起了热管数量作为营销手段。但再多的热管比起导热效率,与下面这台机器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VC液冷,VaporChamber。可能很多人是在前阵子的小米发布会上才第一次听到这样一个名词,实际上这就是在高端显卡上用了很多年的真空腔均热板,不得不说营销这块手机厂商永远走在前列,毕竟一根热管也能叫液冷。
回到产品,在笔记本上最著名的均热板散热自然就是雷蛇灵刃15,在新款17上也同样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真空腔均热板是目前导热效率最好的方案,但是并非没有缺点,首先成本比一般热管方案高出很多,目前最便宜的产品是联想Y9000X。另一方面就是由于面积巨大导致C面会出现大面积的高温区,不过这个问题灵刃17通过在电池位置增加了两个风扇得到了解决。
鳍片
所以总的看来笔记本在导热环节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真正制约散热系统的,实际上是热量的排出,也就是真正的散热环节是笔记本的最大瓶颈,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鳍片。对于笔记本来说,鳍片的面积自然是越大越好,材质以纯铜为佳。但是由于笔记本内部空间的限制,除了那些真正无所谓体积重量的超级砖头本,一般轻薄游戏本基本上都在鳍片面积上有所妥协。
风扇与进出风口
风扇与进出风口共同决定了将热量排出的对流效率,所以在很多游戏本上能够看到底部非常巨大的散热开孔。近几年也能够看到许多笔记本改为了四出风口,都是同样的道理。但这些都不如一个暴力风扇来得有效,所以在厚机上的大尺寸风扇往往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于是一个强大的散热系统公式就已经出现了:好的导热材料+够用的热管+大面积散热鳍片+大风量风扇+大进出风口面积,就让我们看看符合这些要求的优秀散热。
联想拯救者Y70002019款可以说是出色散热系统的代表,三热管双风扇设计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是因为出厂预涂信越7921硅脂,热管虽少但直径够大,风扇风量也很大,使得它成为了万元内散热最好的一线笔记本。
另一款笔记本是惠普暗影精灵5Plus,这款模具让我看到了广达作为一线ODM的强大实力。有三根热管负责核心散热,其中两根串联,另一根单独负责GPU。17寸机型的空间利用率非常好,散热鳍片与风扇都非常巨大。虽然热管不多,但却能够稳稳压住i9-9880H+满血RTX2080的巨大发热,并且键盘温度也保持得非常不错。
技嘉AERO15的散热表现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在于四个出风口放置的鳍片面积和两个风扇大小都还不错,最主要的是AERO15的C面也能够进风,增加了风量的同时也使得键盘的温度很低,可谓一举两得。
看完正面例子我们再看看反面:
这是比较旧的机型,风扇尺寸极小,鳍片面积也非常小,却要用来压住i7-4710HQ和970M两个发热大户,其结果自然是比较惨烈。当然新款上作了些改进,但也仅限于修修补补,效果也就勉为其难。
最后放一个2019年度散热,可以说是企业级理解。这种散热设计明显取材自1U服务器的散热方式,由一个涡轮扇吹核心上的鳍片,最后经左侧的出风口吹出,其实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被动散热,实际效果肯定不能用好来形容。
接口:不说具体规格,那肯定是最普通的
不过要说到绝大部分人忽视的,其实还是接口。大家可能会觉得,接口什么的不是一目了然吗,有什么猫腻可言,但事实上长得一个样子的接口,其实际上很可能是天地之差,例如同为USBType-C接口,他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USB3.1Gen1接口改成了USBType-C形式,也有可能是USB3.1Gen2速率、支持PD充电、支持DP输出等多种功能的“全功能Type-C”,因此单看结构造型就以为了解了笔记本电脑的扩展接口,那只能说是真的太天真了。
所以对于接口,要像对待屏幕一样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比如这台机子,就是玩文字游戏的典型。Type-C没标全功能,那大概率是USB3.1Gen1速率并且不支持PD,USBType-A接口则基本上是USB3.1Gen1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SB3.0接口,HDMI版本大概率是1.4。实际上除了部分国际大厂如戴尔有提供完整的用户手册供用户下载外,还有不少厂商依然靠着文字上的游戏去吸引用户注意,最终用户想要了解笔记本电脑上的实际接口,还是不得不依靠自己亲身验证,或者是各种评测文章一一揭晓了。
总结:拒绝再做参数党
所以,大家在选购笔记本时,一定要睁大慧眼,一定不要被表面光鲜亮丽的规格或词藻所蒙蔽,对于一个不太了解笔记本电脑硬件的用户来说,可能随时都会踩到雷,多比较多打听是少不了的,请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帮忙把把关,多看看专业媒体或用户的评价(比如本文)都是可行之法,希望大家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笔记本。
作者:xiao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