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16 00:05 的文章

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

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的流行高峰已然过去,全球抗疫则进入了艰难拉锯期。

在这场艰辛备至的斗争中,中国被激发出了非常能量,也支付了非常代价,经验值得总结(如方舱庇护医院),教训值得汲取(如信息传导机制),目的都是为了明天更好。

历史没有对照组,但可以复盘,念念不忘。我担心的是两条,一是我们从整体上过关了,于是整体中的每个部分在每个时间点上也都成了赢家,皆大欢喜;二是当直接的压力消失后,对病毒来源、传染源、传播路径等方面的科研,以及疫苗研发,松弛下来,马放南山。

实际上,我们现在正面对着疫情从境外输入的新压力。而且没有谁知道,2019新冠病毒会不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间断流行?或像乙肝,存在于一部分缺乏足够免疫力的人体中,进而对外传染?就此而言,新冠病毒不存在完全意义的“过去时”,而是一种长期“进行时”。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最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必须立即做好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以武汉为代表的疫情严重地区和其他代表性地区的人群中核酸与血清抗体的基线情况,通过观察并在今后动态观察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与免疫状态,得知其传播与发病规律,据以制定防控方略。

“时间已经很紧,不能再耽误了,再晚启动就失去了对当前基线水平的评估意义。一旦人群开始流动、复产复工复学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难以前后对比,而这种对比对于判断疫情走向至为重要。”王辰说。

树典型立标兵是需要的,尊重科学,尊重专业性,按照长治久安要求丝毫不放松基础工作,更为重要。

王辰院士还指出,一定要树立起一个基本意识并切实体现于行动,对付传染病最关键的是公开透明,不能搞鸵鸟政策。脓包不及时切开,就会发展成败血症。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通过反思,从基础和制度上发力,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对真实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干扰,今后才能守住底线,防微杜渐。

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

中央一声令下,举国响应,4万多医护工作者迅速驰援,十几亿人加入全民抗疫,确实是中国的磅礴之力。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此时此刻,医护工作者就是最勇敢、最可敬的人。

但中国力量的最广大体现,在我看来,还是人民的忍耐力和牺牲精神。

中国、美国和英国15家研究机构22名科学家的联合研究指出(3月10日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在线发表),武汉于1月23日开始实施出行禁令,将疫情扩散到其他城市的时间推迟了2.91天,让全国避免了数十万病例的暴发。

从武汉封城到十几亿人禁足,极大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最大化阻断了传染面,用张文宏的话就是“闷在家里,把病毒闷死”。这是中国抗疫成效比国外一开始的预测要好很多的重要原因。

人民的自控力是最管用的疫苗。

有这样的人民,中国何其幸运。

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

疫情大大缓解,复工复产抓经济,迫在眉睫。

我们正在遭遇改革开放后GDP增速最低的一个季度,最差的一次经济开局。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动摇,放之全球,潜力仍巨。

作为一个经济观察者,我从中国抗疫中看到——在已经持续了50天的大范围隔离中,除了相关经济活动被迫停摆,亿万家庭依然稳定有序,数亿人通过网络连接和工作,生活必需品经由物流快递网络源源不断,几千万学生在网上上课,紧急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向武汉聚集。

我问自己:透过疫情大考,在诸多反思之外,你能看到怎样的中国力量?

我看到,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踏踏实实搞市场经济,中国才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能,居民才有了一定家底应对不测。这是一切的基础,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

我看到,以数字化为核心,中国已经发展出世界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各种生活与工作应用,通过在线方式,让“为人民群众提供无间断服务”成为可能。线下突发了危机,但因为有在线能力,中国不掉线,人民不断线。

我看到,基于市场化和数字化,政府、企业、社会、公民有可能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中国企业,特别是位居世界500强的龙头企业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企业,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先企业,他们不仅慷慨付出,承担社会责任,更通过自己的主营业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参与危机时刻的问题化解。先进生产力的外溢,数字技术力量的社会化应用,这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可贵动力。

我看到,生活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环境中的广大人民,越来越成熟和负责。他们了解自己,也知道如何认知环境,他们有自己的信息搜寻能力、判断力和反思力,自主负责,也主动担责。“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无数专业人士在抗疫中表现出的姿态,就是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

我想,正是有这样的基础,这样的力量,十几亿人隔离几十天,才有惊无险地过来了,“后方无战事”,还能积极支援前方。现在国外一些疫情严重国家的华人,想办法回来,也说明他们觉得国内更可依赖。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在线基础,以及企业的合力与人民的自觉,我们可能已经陷入了一场社会危机。我们集体付出了忍耐的代价,但我们共同依存的社会没有成为代价!

所以当我们回顾这场全民保卫战时,一个值得挖掘的命题也许是——如何把这些宝贵的、可靠的力量,变成一种基因,植入全社会的肌体,形成中国免疫力。

首先,经济的要义就是以较低投入实现较高产出,这才是经济,否则就是不经济。显然,“上医治未病”,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认真对待,才符合经济之道。从政府到社会需要思考,如何真正奉行经济的原则?

其次,经济就是资源的配置,讲究的是随需立供、精准匹配。那么,我们如何从最基础的信息获取,到“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递送,在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上做到有效、高效?资源配置给谁更有效?什么样的技术更能促进配置的高效?

最后,经济即决策,决策即信息。用什么样的制度、组织、技术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问题,最近我开始做企业端的调研,希望从中总结经验,为更广泛的社会治理、政府治理提供借鉴。

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