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14 16:40 的文章

面对未成年人的“打赏拷问”,直播平台该如何“科技向善”?

面对未成年人的“打赏拷问”,直播平台该如何“科技向善”?

2019年,随着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熊猫直播停止运营后,直播行业正式进入“两强争霸”时代,虎牙、斗鱼两家头部平台以踏入纳斯达克为直播平台江湖往事的结尾,并开启了直播平台竞争的“盈利时代”。

与往日不同的是,如今的直播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收体系,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打赏和广告成为平台营收的两大支柱。

根据虎牙此前发布的财报数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虎牙已实现八个季度经营盈利。其中,直播收入(占比逾95%)同比增长77.2%,成为虎牙营收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斗鱼方面,根据斗鱼公开的财报显示,2019年Q3斗鱼的在线直播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3%,达到16.62亿元,在营收中占比89.4%,与虎牙同样依赖于直播打赏收入。

由此可见,“打赏盈利”成为直播平台达成商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令人担忧的是,打赏这件事本身,也在不断引发争议。

1

网课“当道”

未成年人打赏“灵魂拷问”直播平台

NCP疫情之下,网课直播成为了学生群体“停课不停学”的唯一选择。但网课“当道”也客观上加大了未成年人“触网”风险,应该引起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对“未成年人触网”的关注。

例如,3月5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浙江一位13岁男孩拿母亲手机上网课期间,玩和平精英看虎牙直播8天充值万元。该报道称,浙江嘉兴的许女士13岁的儿子在虎牙直播充值6827元,同时,在“和平精英”等4款游戏和直播软件上共花费12000元。

今年2月26日,澎湃新闻也曾报道,武汉一名12岁的孩子隐瞒家人向直播平台充值达5万余元。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同一平台先后发生两起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事件,足以值得人们更多的去关注其背后的原因。

对于虎牙而言,如此高频的未成年年人打赏事件,也不啻为一场对游戏直播平台的“灵魂拷问”。

事实上,对于一些本身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来说,因未成年人巨额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承受。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网课的普及使得未成年人触网“风险”增加,例如,在隐瞒家长的情况下对游戏或者直播平台大额充值。

此类打赏、充值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但其背后的问题却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对部分涉事家庭而言,巨额打赏可能成为家庭经济的不可承受之重,因而,妥善的解决未成年人打赏事件不仅关乎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实实在在关系到涉事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客观的来看,未成年人巨额打赏的第一责任人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其监护人的家长,监管责任缺失是类似事件频发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平台方应当承担的必要责任。

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直播平台曾尝试给出“青少年模式”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使用效果上却仍然聊胜于,在注册环节不够完善,缺乏有效未成年身份辨别的措施下,“青少年模式”的效果十分有限。

互联网江湖团队(VIPIT1)认为,上网络直播打赏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内容销售:主播暗示打赏、感谢粉丝打赏的互动反馈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上的“内容销售”,因为主播对打赏的互动反馈可能会吸引其他用户打赏。

在大洋彼岸,曾经有一个销售经理坦率地告诉FC成员,“我们的工作是让人购买他们不想要且不需要的东西。”然后他描述了一个未经训练的新手如何向人们介绍关于产品的事实却卖不出去,而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业销售员却可以面向同一批人打开销路的真实故事。

由此可见,面对带有诱导性的“销售”行为,部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尚不能完全拒绝,何况心智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

面对未成年人的“打赏拷问”,直播平台该如何“科技向善”?

据天眼查企业介绍内容显示,“虎牙直播是中国第一个游戏直播平台,在平均MAU方面,拥有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游戏直播社区。作为以游戏起家的虎牙,也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紧随钉钉、快手入局教育直播领域,

特殊时期直播平台成为了学生学习不可替代的“线上通道”,但对于一个游戏直播平台来说,未成年人打赏问题以及游戏标签化可能是平台发展教育业务必须跨过的坎。

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企业机构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艰难取舍,成为未成年人打赏事件对于虎牙的“灵魂拷问”。在“打赏盈利”的现实下,如何“鱼与熊掌”兼得,是虎牙、斗鱼等直播平台需要深思的问题。

2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未成年人打赏何时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