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加速发展
本报记者张末冬
3月9日,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介绍了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的具体案例,讨论这些运用所面临的障碍,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从政策和产业支持角度提出了建议。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发展最快、体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而且在金融科技领域也发展迅猛。”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二者有机结合,对绿色金融更高效发展大有裨益。
此前,毕马威全球金融科技与金融科技投资公司H2Ventures公布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百强名单,前10名中有3家中国企业,包括排在首位的蚂蚁金服、第3位的京东数字科技以及第6位的度小满金融。国内金融科技的良好基础,无疑为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业务提供了更高效和透明的可能性。
在谈到具体影响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表示,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有效提高绿色识别的能力,降低绿色认证的成本,降低绿色小微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及绿色资产交易成本,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报告展示了中国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4个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应用到绿色金融领域,其运用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成本、效率、安全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以为金融监管在标准推广、统计、审计与反洗钱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
例如,在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的案例中,金融科技可以赋能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融资障碍和提升巨灾保险理赔效率。目前,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贷通”已累计帮助1.3万余家绿色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实现了定损理赔最快在第4天(含3天公示)完成支付。另外一个案例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率先在湖州市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了湖州市辖区内全部36家银行与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的联网。该系统实现了绿色信贷数据的全量、实时逐笔报送,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辖区内银行绿色信贷的信息精准统计、管理和业绩评价。湖州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则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商业银行面临的绿色项目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可信性和风险问题,有效提升绿色信贷识别能力。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认为,这几个案例显示了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开发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在中国国内推广,也可输出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
报告对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运用场景作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认为,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金融科技手段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手段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量化评估环境风险、进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对从事绿色活动的企业来说,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提供低成本的绿色认证及辅导服务和对接合适的金融服务。
虽然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仍只占国内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绿色债券占债券发行量的1%左右,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必要,金融科技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报告显示,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标准不统一、小微企业和消费行为缺乏绿色标准、信息不对称、环境数据质量较低、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缺失、缺乏产品和产业聚集效应等。
为了支持金融科技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发展,报告建议相关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务。首先,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散布在各个信息源头的企业环境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色项目可研报告整合在一个公开数据库,便于金融机构使用。其次,建议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有关经验,对公共环境数据和企业环境数据分类管理,建立数据授权机制。再次,在有条件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具有金融科技优势的城市开展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试点,可采用监管沙盒的管理手段,确保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