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路径
原标题:旅游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路径
开放、创新、宜居、宜业、国际化是湾区的本质特征,而国际旅游是开放交流、增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与平台。国际知名湾区的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均处于世界前沿,国际旅游发展的提档升级对国际化湾区建设意义重大,也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近年来,环杭州湾湾区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宁波等入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国际化旅游人才保障依然难以跟上需求,为此,要重点培育国际化旅游学校和中高端国际化旅游人才,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国际化。
一、学习先进经验,接轨国际化旅游教育
旅游教育的国际化是旅游行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跨文化交往、提升湾区都市群对外开放度的重要途径。应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多方位接轨国际化的旅游教育。比如,为培养旅游高层次人才,开拓文化视野促进交流,在欧盟伊拉斯莫世界之窗计划(Erasmus Mundus)框架内,丹麦、西班牙等国的数所大学合作设立“欧洲旅游管理研究生”项目,每年从欧盟和非欧盟国家的600多名申请者中筛选35人进行精英培养,且严格均衡学生来源于不同国家,确保项目学生在全球化、多样化的文化地理氛围中学习。又如,新兴国际旅游目的地泰国,十分重视旅游接待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通过课程开发、加入国际联盟等措施应对全球化发展。再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教育机构,国内旅游院校可通过加入其全球学术认证体系实现教育的国际接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学习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理念,接受洛桑咨询师的实地考察和指导;同时,“洛桑模式”引入国际化师资能拓展学生视野和国际旅游知识,国内教师经过培训成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认证学习导师”。总之,环杭州湾湾区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实践,结合国内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实现国际标准的本土化。
二、语言融合专业,培养综合性复合人才
国内普通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至今仍以满足国内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为首要考量,如在语言课程上仅设置专业英语,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国际化旅游管理与服务岗位的需要,以至于普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上岗后遭遇国际化事务很难有效应对。尽管将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简单等同于外语学习的做法并不可取,但语言是基础,“语言相通人心才能相通”,因此,旅游人才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培养“专业+语言”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旅游院校一般以旅游专业为基础复合外语方向,而外语类院校则以外语专业为基础复合旅游方向。如浙江外国语学院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语类专业与旅游类专业融合,该校的旅游人才培养全部为跨专业复合型。融合的难点一是要打破专业及其所在院系的壁垒,旅游类专业和外语类专业分属于不同院系,且旅游类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归属也呈现多样化,需在协作基础上探索专业课程和语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适当比例。二是以往外语教学往往集中在英语、日语等,小语种难以拓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杭州湾的旅游院校应积极拓展沿线国家的小语种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多语种+”的多语言能力,又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
三、利用办学资源,深化中外方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