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21 05:42 的文章
融入长三角,安徽池州打起经济、文化、人才发

安徽池州正不断尝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版图。
长江黄金水道重要港口之一的安徽池州,正不断尝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版图。岁末天寒,池州在上海举办的一场辞旧迎新的会议,让这座皖南旅游大市的“融入长三角”思路变得更加明晰。12月15日,在“上海市池州商会成立大会”上,池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池州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朱芸芸在会上说,“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也是池州人在外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多年来,众多优秀池州儿女扎根上海,辛勤打拼,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沪池两地合作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在沪池州人,上海市池州商会监事长陈琳给自己定下这样一个目标:“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推介池州的发展优势,推动上海池州两地在经济、文化、人才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发展。”
池州向东
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接芜湖。
如此区位优势下,池州市委、市政府于2019年8月13日印发《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池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拉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池州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的大幕。
8月23日,《池州日报》在“方案”出台之际刊发《大江奔流,池州向东》的文章。
文章提到,池州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撤地建市不到二十年。池州与长三角沪苏浙等地地缘相接、山水相连、人文相融,经济社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池州隶属南直隶,就已经是长三角的一员。建国以后,上海在池州境内布局了近20家“小三线”单位,存续时间长达24年,可以说是发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的“先声”。
文章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池州与长三角沪苏浙等地在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在安徽提出“呼应浦东、开发皖江”以后,池州一以贯之坚持东向发展战略。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已由地方推动的“经济自选动作”上升为中央要求的“政治规定动作”,合作推动的层级更高、力度更大、措施更多。
“未来已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我市矢志不渝东向发展一脉相承,可谓水到渠成。时不我待。对池州来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无疑是重大的战略机遇,必须只争朝夕。”《池州日报》在上述文章发声。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文末坦言,“平心而论,不论是从人口、GDP或者是知名度来考量,池州都算是长三角城市群里的一位‘小兄弟’。”
小兄弟的大梦想
但“小兄弟”也有“大梦想”。随后,池州先让本地特色走出去。
池州特色即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九华山,池州市机场甚至以“九华山机场”命名。
据池州市人民政府官网12月3日消息,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区域“七名”国际精品线路暨主题专项旅游产品发布会上,九华山风景区入选名山名村名湖精品线路,石台县富硒大山村入选养生主题专项旅游产品,这标志着池州文化旅游在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上述公开资料介绍,2019年以来,池州市牵头承办“美好大皖南 迎客长三角”系列旅游推介会,先后赴上海、杭州、南京等市推介;开展高铁专题旅游营销,组织重点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饭店赴南京、无锡、苏州、上海四市开展交流合作;池州傩戏走进复旦大学展演《千年傩》剧目;池州市图书馆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城市签署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协议;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160幅摄影作品在我市图书馆展览,吸引了艺术家代表和市民群众500余人参观;组织16家长三角媒体来池采风,向长三角市民宣传推介池州文化旅游。
目前,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池州市民政局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市民旅游卡在上海市静安区试点,选取60岁~64岁老人作为发放人群。
协同迸发希望
除了打出旅游这张“文化牌”,池州市还把经济、人才一并纳入到了池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
另据上观新闻报道,近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不少沪苏浙的企业向池州等安徽城市转移。

作者:采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