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11 07:47 的文章

秦知道丨夜晚最亮丽的钟鼓楼,还会回来吗?

1870cef7a92a20f2fc9a0d86b99ebde3.jpg

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

12月6日,西安钟鼓楼博物馆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西安钟鼓楼保管所召开专题会,研究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内容包括:对钟鼓楼进行安全大检查;将钟鼓楼调整为夜间泛光照明模式,关闭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并开展全面检查;邀请文保照明领域专家,抓紧完善钟鼓楼夜间照明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新规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保护好西安的文物和历史建筑?”“钟鼓楼今后还会亮灯吗?”“如何才能做到既确保文物古建的安全,又能让它们在城市‘夜经济’中继续耀眼夺目?等等话题引起了西安市民的热议。

e56e725cd98efbcd38ed4e7ba634af42.gif

西部网网友老-闲文/图

古建筑“亮化热”的背后

近些年,“夜游”逐渐成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热点,于是灯光秀成为城市新景观,迸发无限创意。

今年元宵节,故宫首开夜场,九十四年来第一次举办“灯会”,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作为宋代两部代表性绘画巨制,在故宫古城墙上进行了“闪耀”展示,使充满历史韵味的紫禁城又重新亮了起来,这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实现较大规模点亮。

14b5391d9014370039bfca3f791a8877.jpg

午门雁翅楼“紫禁城上元之夜”灯效。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无独有偶,今年5月,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也开启了“夜场”参观模式,推出了“夜游莫高窟”“夜游莫高窟诗意边关行”“游姊妹双窟走玄奘之路”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历史,互动交流,从而带给游客一种沉浸式的深度体验。

灯光秀带来的“夜游经济”效应,让人兴奋。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9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其中特别提到,夜间旅游方兴未艾。调查表明,44.96%的游客长假期间参与夜间旅游活动。

不难看出,随着夜游经济的发展,古建筑“活化”,越来越离不开灯光的助力。古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其夜景亮化已成为城市风景的点睛之笔。古建筑在夜间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光与影的对比更能把古建筑的宏伟、神秘、庄严展现得淋漓尽致,能让游客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灯光秀”的这种创新应用,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另一方面也激活城市夜游经济 “一池春水”。

112e38508c670198dbc1cde9292d9d90.gif

2019年4月16日,有850多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为什么会突然出台这样一项规定?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璀璨的灯光,往往也遮蔽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即便在设计安装时已经把安全放在首位,依然挡不住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共接报文物火灾事故150多起,由于电线老化短路等原因引起的火灾占相当一部分。

众所周知,文物安全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而木料作为我们国家古代建筑材料的主角,它承担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支撑架构功能,是我国古代建筑(文物建筑)的核心构件。木头是最怕火的,火灾会在转瞬间吞噬经千百年留存下来的文物建筑。在文物建筑上安装灯具搞“亮化”,一旦线路与灯具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火灾。以钟楼和鼓楼为例,除基座之外,两座建筑的整个楼体,均是木质结构,堪称“最怕火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