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困的温州突围
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周咏南 徐月萍 李阳阳 吕玥) “愿意来!”明年即将博士毕业的王凯烙,毫不犹豫地首选到温州发展,“我在浙江大学主攻生物学,温州招才的诚意和投入让我很满意。”11月30日,走出2019中国·温州民营企业人才周会场,王凯烙又赶到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地了解工作环境。
王凯烙并非个例。今年,温州人才净流入率为3.45%,首次实现人才流入数量大范围“扭亏为盈”。全市新引进领军人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人数均超往年。
“养人育人不聚人、求才引才不来才”,是困扰温州多年的人才之困。近年来,温州把引才育才工作作为一场硬仗,从“筑巢引凤”,到“为凤筑巢”,再到“引凤筑巢”,努力突围人才之困,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礼包 叙乡情
——打响筑巢引凤“攻坚战”
早上8时,温州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一位身穿001号蓝色工作服的老人正与研发人员一起讨论创新细节。他叫叶胜康,是该公司的创始人。叶胜康说:“恒丰泰坚持研发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积极与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们的专业人才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已累计投入1.3亿元。”
温州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渴望,从中可见一斑。恒丰泰前身是瓯海县减速机厂,依靠一款减速机起步,年销售额从几十万元增加到上千万元,然而单一的产品让企业很快遇到了发展瓶颈。叶胜康意识到必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而人才是关键所在,于是他把大量精力从生产转向了招人研发。
没有人,干不了事;没有人才,干不好事。
短短几年,除了技能型人才,恒丰泰还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专家研发队伍,与很多高校达成技术攻坚协议,生产了30多种规格型号的精密减速器。这些精密减速器不少已在新松、铭赛、拓斯达等国产机器人巨头的产品中成功应用。“信息时代,靠一个产品打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改变低端制造,做足做深高精尖,首先必须在人才上下功夫。” 叶胜康说。
恒丰泰的转变,在温州很有代表性。
“一招鲜吃遍天”,过去成就了温州经济,如今困扰了温州经济。乐清的电气、永嘉的泵阀、瑞安的汽摩配、鹿城的鞋革,早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不足、依赖不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产品更迭越来越快,人才和科技的短板,让许多温州企业“坐不住了”。
在温州,一个共识越来越强烈——所有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最为关键;所有的短板中,人才的短板最为致命;所有的投入中,人才的投入最为划算。
谋定即动。11月2日,一场引才“攻坚战”在武汉大学激烈打响。
温州市委组织部部长、温州10个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带着409家用人单位、10073个岗位登门求才,参团量和岗位数均创温州历年外出招才之最。
让人才从“想我来”转变为“我想来”,温州发出力度空前的“招贤令”:去年5月,温州出台“人才新政40条”。新政对大家关心的住房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双一流”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全职在温州企业工作和首购商品住房的,分别享受4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温州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可不受编制数和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胡永锋说。
情是家乡浓,人是故乡亲。除了物质激励,温州引才还打出“乡情牌”,聚焦温籍学生。仅在武汉的一次招聘会,温州龙湾、苍南、平阳、文成等地就成立了“武汉温籍学子联盟”,累计对接7000多名温籍大学生,在介绍家乡新变化、人才新政策的同时,发出返乡创业就业邀请。
目前,温州已将市本级人才专项资金从9000万元增加至1.2亿元,联动全市形成超10亿元的人才投入。今年新成立的“全国高校温籍学子联盟”,已排摸梳理1万多名在外温籍大学生信息,通过“键对键”“点对点”联系,建立微信群、数据库,分层分类进行联系凝聚。
抢高地 争飞地
——打好为凤筑巢“阵地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人才最关注的,是有没有用武之地。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对此深有感触。
11月25日下午,李校堃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亲自登门,祝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送上鲜花并兑现人才政策奖励。交流中,一个消息让这位新院士最为激动。温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支持温医大“中国基因药谷”项目落户瓯海,该项目将围绕基因工程药物尤其是生长因子类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世界级生物药产学研平台和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我是15年前从广州到温州的,这是一块能成就人的热土。”李校堃说,希望接下来温州在营造生物高技术产业落地的氛围和环境上能更有作为。
改变以往只注重引进、“一引了之”、“引而无用”的问题,温州把打造干事创业平台阵地作为引人用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