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10 20:28 的文章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对接全国百所重点高校

对接全国百所重点高校院所,南京首批科技人才专员上岗

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对接全国百所重点高校

“两落地一融合”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落地。本报记者 崔晓摄

南报网讯 昨天起,建邺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有了一个新身份:南京科技人才专员。未来一年,他将专门服务校地合作,当好“穿针引线”的中间人。

当天的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启动仪式暨南京人才工作者培训班上,包括卢宏在内的南京首批32名科技人才专员正式上岗。 

作为南京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深化创新名城建设的最新举措,该计划将用3年时间,分批从南京各区(园区)选派百名干部,担任科技人才专员,专门对接全国百所重点高校院所,形成校地双方共谋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南京为何要实施“百校对接计划”?首批科技人才专员从哪里来?他们将做什么?

为何启动“百校对接计划”——

开展沟通对接,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 

2018年起,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举南京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市委连续两年出台一号文件,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成果及时“变现”,聚力创新纳贤,激发创新活力。 

2019年12月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百校对接计划”提交审议。会议强调,实施“百校对接计划”是我市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深化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借鉴“生根出访”有关经验做法,与国内重点高校和大院大所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更好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共谋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校对接计划”聚焦于挖掘国内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创新名城建设。按照“分批实施、按需选派、人岗相适、服务发展”的原则,用3年时间,分批从南京各区(园区)选派百名干部,担任科技人才专员,跟踪掌握高校院所科研发展最新成果,与科技镇长团互为补充,共同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 

“百校对接计划”有3个特点: 

实现国内名校全覆盖。在目前已经对接国内部分高校院所派出科研人员来宁,担任科技镇长团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百校对接计划”,填补南京尚未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空白,推动南京与国内所有985高校、重点“双一流”高校以及大院大所的全面对接。 

深度挖掘利用全国高校院所资源。积极对接引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毕业生等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撑南京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计划的实施,推动南京与全国100家重点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校地合作关系,实现“两落地一融合”向纵深发展。

人才专员从哪里来——

来自园区和产业平台,都是科技创新“熟手” 

当天,首批32位科技人才专员正式上岗,并接受首场针对性的培训。 

记者了解到,这32人主要来南京15个高新园区和相关产业发展平台,都是科技人才岗位一线相关负责人,经各区(园区)择优遴选产生,其中硕士以上15人、博士以上3人,平均年龄38岁。 

“年轻、熟悉科技创新工作”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首批科技人才专员卢宏2012年起就在园区从事科技招商及招才引智工作。在他看来,南京此次启动的“百校对接计划”,是从建设一个城市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出发,构建面向全国高校院所的互动创新网络,每个科技人才专员都是这张大网的“节点”,以点带面,从而实现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 

卢宏已经想好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分析高校院所的科研方向和技术成果,在分析基础上做好对接;想办法构建各类创新创业网络,比如建立高校院所科研人才与企业研发人才的交流网络,建立园区与高校院所的互动机制,定期交流,瞄准需求,精准招商等。 

滨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陶亮也是首批科技人才专员。他介绍,在科技工作中,自己深深感到由于对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情况不够熟悉,对产业前沿的新动向缺乏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