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启动实施“百校对接计划” 首批32名科技人
12月9日,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启动仪式举行,首批来自各大园区和平台的32名科技人才专员,将被派遣至科研资源最为富集的高校院所,架起对接桥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会上,还为4个“百校对接计划”片区基地揭牌,对首批科技人才专员进行专题培训。
首批科技人才专员 对接32家高校院所
“百校对接计划”是南京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深化创新名城建设的最新举措,与已经实施的“生根出访计划”互为补充,是南京集聚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两只重要抓手。“百校对接计划”聚焦国内重点高校和大院大所,将通过指派科技人才专员,推动南京与一百家国内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更好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集群,形成校地双方共谋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校对接计划”分三年序时推进,经多轮沟通、反复比选,首批对接的32家省外高校院所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等22家985高校、4家科研院所,分布在全国14个省市。首批32名科技人才专员主要来自全市15个高新园区和相关产业发展平台,都是科技人才岗位一线相关负责人,经各区(园区)择优遴选产生。其中硕士以上15人、博士以上3人,平均年龄38岁。
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洪峰说,南京是改革前沿,北京大学是人才高地,2011年就已签订校市战略合作协议,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去年率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北大,就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开展交流对接,并向北大师生作了“创新名城”专场推介。今年,北大和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校地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百校对接计划”是校地交流合作的新举措、新台阶,学校希望,科技人才专员能在校地之间充分发挥“穿针引线”作用,帮助北大将前沿性、开创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校地合作更上一层楼,做到“强强联合、美美与共”。
科技人才专员要做好宣传员、播种机和参谋长
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部长梁洪基作为“科技人才专员”代表,作了表态发言。梁洪基说,作为首批专员,大家都来自园区或产业平台,到高校院所开展工作,没有先例可循,难免会遇到困难,在今后工作中,大家将围绕南京“4+4+1”主导产业发展和打造产业地标等重点任务,主动学习、转变角色,推动科技成果在南京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支撑高质量发展,树立南京干部良好形象,努力当好南京创新发展的“推介员”,助推校地双方形成共谋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这次的‘百校对接计划’,将会对南京市的招才引智工作产生化学反应式的推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我们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网络状地开展工作,这对推动科技成果在南京的产业化作用极大。”新城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建邺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作为科技人才对接专员,他表示,自己1996年本科毕业,先是去了科技型企业工作,后来又读了硕士、博士,2012年到园区从事产业投资及招商对接等工作。这些经历也让他不断地在思考:高校的科研成果那么丰富,地方上如何才能把服务平台打通,让“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百校对接计划’就破解了这个短板和痛点,后面除了梳理高校的科研成果,点对点对接,这次我们这批科技人才专员也彼此熟悉了,今后对于各区资源共享、开展合作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即将开展的工作,卢宏充满信心。
对即将奔赴国内一流高校驻点的32名科技人才专员,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表示,大家要迅速进入三个“角色”——宣传员、播种机和参谋长,将南京打造全球创新名城的决心宣传出去;把共创共赢的种子,牢牢播种在科学家朋友的心中;让高校学科、校友会如何与南京的地方优势资源糅合、融合,为双方的共创共研共发展出谋划策。蒋跃建还表示,大家要牢记初心,整合高校高端要素(人才、技术、学科),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加快推动一批技术转移转化的标志性成果在宁落地生根。
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校对接计划”是一项高校院所和南京市双方共赢的举措。近年来,南京通过推进实施“两落地一融合”、科技镇长团等工程,和国内部分高校院所,特别是省内高校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实施“百校对接计划”,将填补南京尚未建立合作关系的省外高校院所空白,推动南京与国内重点“双一流”高校以及大院大所的全面对接,实现“两落地一融合”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