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工厂中挖掘音乐人才华
文|吴俊宇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歌曲在唱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1870年逝世的赫尔岑没有看到19世纪末在欧美地区音乐产业由点及面逐渐产业化的过程——不管是后来的叮砰巷还是各式音乐俱乐部都是如此。
叮砰巷里曾走出过男高音音乐家卡鲁索,洞穴俱乐部则是诞生了众所周知的披头士。
流行音乐诞生之后的100多年,集体音乐空间从来就是孵化音乐的最佳场所。这就像是一个音乐产业联盟。联盟中,汇聚了歌手、作曲、出版、营销等产业链条,他们在一个高度合作的空间中完成——后世著名乐队的诞生均是如此。
一直以来,音乐都不是靠单打独斗的,音乐人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工厂”或“联盟”在背后为音乐人们提供支撑,他们只需要专注创意。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携手Sony/ATV索雅音乐版权打造的“极星国际音乐创作营”正在试图用“工厂”或“联盟”的方式助力为中国原创音乐市场带去更多新的活力。
一
原创音乐的工厂
赫尔岑死后20多年,在美国纽约第28街,也就是今天的第五大道与百老汇街之间的“叮砰巷”汇聚了大量音乐出版公司。
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歌手、谱曲家吹拉弹奏,现代流行音乐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1961年11月,利物普唱片公司老板布莱恩·爱泼斯坦在“洞穴俱乐部”第一次见识了披头士的演出,于是决定成为他们的经理人,亲手把披头士送上神坛。
1960年代,洞穴俱乐部成为利物浦的摇滚乐中心。披头士的四个小伙子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知交流灵感,最终被布莱恩·爱泼斯坦发掘、包装。当地的俱乐部演出使他们渐渐从一支地下乐队走向流行音乐文化的浪巅。
1973年,美国摇滚livehouse鼻祖CBGB俱乐部开张。后来出名的“金发女郎”(Blondie )、“头部特写”(TalkingHeads )和“电视”(Television)等乐队也开始在此驻唱表演。CBGB俱乐部因此也发展为美国朋克运动的策源地。
被《滚石》杂志以及西方音乐界评为史上最伟大十张唱片之一的电视乐队(Television)的三名成员:主唱汤姆魏尔伦,贝司手理查德赫尔,以及理查德·罗易就是因为1974年在CBGB所在的包厘街上闲逛,最终被俱乐部老板发掘,最终开创了朋克(Punk)音乐。
在欧美早已诞生了非常成熟的音乐产业机器,在这个机器中,音乐人可以投入自己的创意灵感,获得市场反馈。
二
中国的洞穴俱乐部
音乐人的才华和创意需要得到深度开发——深度开发一方面需要音乐人自身修炼,另一方面也需要背后有个严密的产业机器帮助他们开发才华。
2018年3月,英国音乐及青年文化杂志《Fact》发表了一篇名为《How underground club music in China is thriving against the odds》(《中国地下音乐寻求可能性》)的文章。
文章中感慨,中国“特有环境”让地下音乐文化难以生存。
腾讯娱乐在2016年也曾刊载过一篇《中国说唱音乐人的地上和地下》,其中提到了一些地下音乐人的生存状况:
进录音棚录歌,对于大部分小众音乐人来说是件相当奢侈的事,大家一般都在家里录歌,起初用最简陋的集成声卡录音……去录音室录歌,简直是质的飞跃……自己刻盘,找朋友拍照片,封面自己设计,海报印出来自己去贴,门票自己卖,真的一切都是自己干……由于没有资金,也没有发行公司的帮助,大多数音乐人都靠网络发歌的方式自我推广。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Sony/ATV索雅音乐版权就音乐共创内容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双方将发现、展示和发展丰富词曲版权,艺人、制作人等资源,以缔造原创内容,同时为全球艺术家们提供支持,旨在以“内容共创”的形式共同打造优质的原创音乐作品,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