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谷:人才孵化打造产业生态的“标准答案
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蜀山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区名取自城区内唯一的一座山——蜀山。“蜀”字本意指代蛾蝶幼虫,而这个形状酷似振翅飞翔的蜀山区,孕育出了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
石潇俊 摄
从一个龙头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到一个生态。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声谷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上演从发芽到开花的奇妙旅程。近年来,随着行业龙头新华三、方正北斗等企业“安家”中国声谷,人工智能发展要素在这里实现了聚合发展。
而再往前追溯,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家著名的科技企业——科大讯飞。正是科大讯飞的崛起,带动了中国声谷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迅速腾飞。
今天,关于中国声谷的故事,就从科大讯飞讲起。
崭露头角:在失败和泪水中涅槃成长
1990年,一个名叫刘庆峰的年轻人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在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后,还是在校博士生的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大学生创业上市公司。
刘庆峰 图源 视觉中国
20年前,包括刘庆峰在内的十几名年轻人“蜗居”合肥西市区(后改名蜀山区)的民房内一起创业,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如今都成为了亿万富翁。十几个年轻人、亿万富翁,这样的字眼,像极了初创时期的阿里巴巴,但它就发生在科大讯飞。
1999年,互联网尚未普及,电脑软件更是少之又少。初出茅庐的几个年轻人带着三家投资机构的3000多万元资金,一头扎进了语音技术开发中。
他们开发的第一款软件,叫“畅言2000”。当时不到30岁的刘庆峰信心满满,“过不了两三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就能突破10亿,甚至100亿。”
可是没过多久,这几个年轻人发现,尽管他们的产品性能很好,但盈利能力已经不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刘庆峰在接受采访时曾讲述过这样一个细节:有的投资经理在参加完月度会后就哭了,因为没想到业绩会如此之差。
更有一次,刘庆峰直接找到中国电信,希望对方可以批量采购“畅言2000”,但遭到了拒绝。对方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十几个人的团队,一点经验都没有,这是拿我们练手啊。”
就在团队陷入迷茫和危机的时候,2000年,27岁的刘庆峰与57岁的柳传志坐到了一起。两个多小时的交流结束,柳传志拿出了300万美元,购入了科大讯飞11.43%的股份。
在这之后,复星集团的郭广昌也为年轻的团队驰援了一笔资金。刘庆峰事后回忆,第一次见到郭广昌,“畅言2000”的演示非常失败,郭广昌一度放弃投资,直到柳传志的出现,郭广昌才回心转意。
图源 视觉中国
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挫折中,这支年轻的团队坚持了下来。2003年前后,互联网开始盛行,已经连续亏损5年的科大讯飞终于在2004年实现盈亏平衡。2008年5月,科大讯飞正式登陆深交所中小板。
当年一起打拼的十几个年轻人,除了两人中途离开,剩下的如今依然在为科大讯飞的未来努力着,其中就包括科大讯飞董事长王仁华、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等。
一企一城:中国声谷横空出世
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一条直线,在某些节点上,一个重大的突破就能改变事件的走向。回到2012年的合肥,这个改变历史的突破,就是中国声谷。
2010年,科大讯飞正式建立语音开放平台,一跃成为全球智能语音领域内的佼佼者。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后,如何从一个龙头企业跨越到一个强大产业,这是安徽省一直想要突破创新的点。
2012年,安徽省政府向工信部多次汇报,希望能建立一种创新机制,推动安徽语音产业发展。2013年8月,工信部正式发文成立部省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至此,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声谷落户合肥市蜀山区。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当年中国声谷与蜀山区的的合作,也可谓“珠联璧合”。区内拥有“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科大讯飞,还有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人才“黄埔军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