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借力職場跨文化交際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
職場上遇到沖突外國人喜歡直面而中國人傾向避開?中外職場人的工作與生活是如何平衡的?近日,由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16名不同專業的中國學生和16名來自德國、瑞士、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國際學生,以及7名來自國際學生交流協會在上海多家跨國企業實習的德國實習生,共同參與的第三屆中德(國際)學生職場勝任力峰會拉開帷幕,這也是該校連續第三年舉辦這一峰會。
期間,中外學生一同暢談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適應力、職場跨文化交際知識等,面對面探討各自的文化誤解和職場文化禁忌,打破文化隔閡,增加理解。
穿越歷史,減文化時差
身著漢服、打躬作揖、移步行禮……峰會在中國傳統文化體驗中正式啟動。現場的國際學生認真地觀看了介紹漢服的視頻,學習了穿戴方式,並在中國學生指導下完成了一套漢代禮儀。
工商外作為全市唯一可以招收外國學生的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呈現出國際化和多元性的特點。學校也一直致力於通過一系列跨文化的活動,來打通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在教學和文化等方面的壁壘,使得各國學子能找一個共同的發展目標,在未來的工作中懂得互相了解、彼此合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各自的力量。
來自上海德漢靈文化交流咨詢有限公司專家俞筱嫻認為,本次活動的重要意義是讓來到中國的留學生擁有融入中國文化的能力。
該校國際教育部負責人譚勇老師表示,這與學校近年來在提升學生跨文化職業能力方面設計的教學活動初衷完全一致,“我們的關注點不僅是職業教育、職業發展,更是國際理解力、全球發展等問題。”
復現職場,減心靈溫差
在“跨文化”主題討論環節,教師預設了5類常見的職場情境,要求學生以匿名方式在彩紙上寫下一些因為文化差異而無法理解的現象,並貼在對應的情境下。
“本次活動非常能夠體現我校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這一理念,其重點就在於提升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商務外語教學二部副主任王秀秀老師表示。而現場學生也認為,這一環節幫助他們拉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間心與心的距離。
對標國際,與世界同向同行
“我們希望學校在國際化辦學的進程中,能過通過對於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的不斷調整,最適應國際市場和跨國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譚勇老師指出。
盡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做了諸多探索,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是工商外的領導、老師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遍地開花”的模式未必能精准滿足學生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求,而必須形成一套全方位覆蓋學校工作的服務管理體系,從而支撐國際化人才培養實現點、線、面上的牢固落地。這套體系就是“ISO29990國際職業教育質量管理體系”。
據了解,該體系基於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管理理念,2010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所開發制定,是第一個全球公認的國際化職業教育質量管理體系。
而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正是滬上第一家引進這一體系的職業學校,這也成為其“強校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制定標准化的工作流程,從而促進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水平、師資水平等人才培養水平與國際接軌並邁向世界。校長高國興表示,學校借助高效嚴謹的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實現對教育質量全面管理的重要舉措,這將為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釋放巨大紅利。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