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5-27 13:37 的文章

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亚洲文明交流的黄金航道

5月1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并掷地有声地表达了中国将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

习近平主席一直高度重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2016年6月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他曾在当地报纸发表署名文章,肯定“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习近平主席此次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是对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文明精神的弘扬光大;反映了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亚洲文明特质的深刻把握,显示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在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动和影响亚洲文明成长、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巨人、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大国的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

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广袤的亚洲大陆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最为重要的珍藏。

亚洲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最早进入文明形态的大陆。两河流域文明、恒河-印度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影响了全球人类社会;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全部起源于亚洲。勤劳智慧勇敢的亚洲人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发展起高度的海洋文明、绿洲文明、草原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并形成了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希伯来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蒙古文化、印度文化、东亚文化、高棉文化等,在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上留下了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今天保存在亚洲各国的文化遗产是亚洲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证。据初步统计,亚洲目前拥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47处,在全球845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占比接近30%,是亚洲人民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滋养。

令人焦灼的是,许多亚洲文化遗产不幸成为当今世界遭受战乱破坏和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遗产,开展抢救性保护是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亚洲各国的共同使命和繁重任务。

从2001年3月塔利班武装悍然炸毁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开始,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炮火连天,人民生灵涂炭,文化遗产惨遭劫难: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在内的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被极端势力恶意损毁或盗掘,包括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文化机构遭遇洗劫,数十万件文物被破坏、被走私。在尼泊尔和缅甸,强烈的地震灾害给那里的文物建筑造成致命损伤,亟待修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亚洲国家因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的限制,不少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状况堪忧,亟待保护、修复。因此,开展文物古迹抢救修复和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修复,已经成为亚洲多国文化领域的燃眉之急和繁重任务。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正逢其时。

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促进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助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已有成功的经验。例如,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26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业力量,齐心协力、勤奋工作,使吴哥古迹成功摘掉“濒危世界遗产”的帽子,文物本体保护、研究、展示状况大为改善;吴哥古迹所在的暹粒地区也从当初那个人烟稀少、地雷密布、经济凋敝的小城镇,转变成为今日柬埔寨经济社会文化相对发达的省份,吴哥古迹助力柬埔寨王国日渐成为国际旅游热点,高棉文化由此全面走向世界。

中国在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一批成果,有能力、有经验、有信心在今后的保护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作出突出贡献。

与许多邻国和亚洲国家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相似相通,是我们参与亚洲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治理,成为“国际濒危文化遗产基金”的首批出资国和董事国。中国在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完成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的保护修复,开展了吴哥寺庙遗址的考古调查,启动了王宫遗址的保护研究项目。中国还和印度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柬埔寨)柏威夏寺保护国际协调委员会的主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