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08 15:16 的文章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精心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近日,浙江省河湖建设管理部门收到关于在建的美丽河湖在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和亲水便民等方面存在的218个问题以及反映百姓需求和期待的147份有效问卷。这些问题的提出者和问卷的调查者,就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

  他们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利用暑期2个月的时间,实地探查了2019年我省美丽河湖计划建设143条河道当中的73条,为下一阶段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开展千河万溪建设和美丽河湖考核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专业教师带学生做项目,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社会实践,浙江水院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身经百战”,提前接受市场的检验,成为专业素质硬、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自升本以来,浙江水院依托独特的专业学科优势,利用特有的校园“水文化”氛围,精心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密匙”,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水利精神、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课程必须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构建‘三位一体’三级课程体系以聚焦课程育人价值,让课程切实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浙江水院副校长赵玻说。

  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57门校级核心课程、109门校级项目制课程、180门校级校企合作课程、312门校级三位一体考核课程,浙江水院构建的国家、浙江省、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于一体。课程建设始终围绕培养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展开,不仅关注学科知识体系,更关注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电气工程学院的万军老师上《电机学》课有两套教案,一套为普通教案,一套为“红色教案”。他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还要给学生一些光、多点爱。设计“红色教案”,就是希望以课堂上的细节点亮学生心中的“光”,引导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技术,还要树立理想抱负。

  今年4月和8月,学校将思政课搬到丽水缙云县和千岛湖配水工程现场。让学生从“缙云烧饼”中感受“浙西南革命精神”,通过“取一杯水”,感悟新时代水利精神。

  学校着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升本以来,学校立项教改项目和课改项目115项,以项目制课程为主要抓手,大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行“理实融合”和“软硬能力并重”培养。

  教务处处长王建军告诉笔者,学校正流行一种“新课堂”,打开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进课堂,实时弹幕答疑……这类“互联网+”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倒逼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学生也通过更生动、更科技化的方式接受优质课堂知识,感受优质课堂魅力。

  打造水文化育人示范体系

  培养有情怀应用型人才

  “记得大一看到课表时,我不理解为啥非水利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浙江特色水文化》这门课。等到开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浙江省如此缺水。只有水院学生才能享受这一特色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届毕业生金思婕说。

  200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特色水文化”课程,首先从课堂上确保水文化可以熏陶到每一位学生。近年来,学校通过建设人文景观、培育文化品牌、鼓励社团活动等逐步建立起水文化特色育人示范体系。

  “清渠问源”“尚亭亲水”“游鲤伴学”……走在浙江水院校园,各类景观凸显水元素,都能让学生的情志得以升华。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水文化建设,着力在“水”字上下功夫,不断挖掘校园水文化内涵,以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浸润每一位学生。

  今年3月份,浙江水院邀请到治水铁军、学校校友谷红卫事迹宣讲团成员来校参加“校长下午茶”思政育人文化品牌活动。通过聆听感人故事,青年师生亮出了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水院态度。青年教师卢德宝说:“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强的实力,有所作为,去争、去抢、去尝试,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要不得!”

  “崇德尚艺、在水一方”“做水院青年的公益名片”“打造第二课堂文化传播2.0”等,截至目前,浙江水院一共有16个校园文化品牌,它们或通过艺术创作,或通过志愿服务,或通过文化讲堂,或通过创新创业……行水之道、用水之义,实现以水育人、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