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5-27 09:25 的文章

如何促进大湾区技能人才交流? 教育部:粤港澳

双非、单非学童上学难题如何解决? 回复:完善政策方便港籍学生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多份政协提案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提出建议。

南都记者获悉,在教育部日前办理的《关于落实香港学童接受内地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提案》的回复中,教育部就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指出的“双非”或“单非”学童在内的港籍学生对在内地中小学就读问题表态: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各方依法依规落实好相关政策,稳妥解决港籍学生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所谓“双非”、“单非”学童,即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父母有一方为香港籍居民在港所生子女。有数据显示,此前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潮之下,约有20万“双非”或者“单非”婴儿在港出生,随着这些孩子进入学龄上学问题逐渐凸显。

教育部介绍,目前在广东省中小学就读的港籍学生达5.4万余人。除广东外,福建、北京、上海、天津等港籍学生较多的省份也根据教育部要求,出台相关政策。一些地方出台了“同等待遇”政策,如,福建、上海、天津明确规定港籍学生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由居住地所在县级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就近入学。

接下来,该项政策将继续深化。据教育部介绍,下一步将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沟通协作,指导地方教育部门坚决保障港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方便港籍学生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

增加港澳交流生、全日制名额和学位? 回复:有一定可行性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推动港澳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提案》建议:增加港澳交流生、全日制名额和学位。

近日,教育部在办理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中称,该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同时,对提案提出“各类研究基金向港澳开放的建议对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港澳与内地融合”的建议,教育部也表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该提案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突破办学体制,开放独立办学。教育部则表示,将会同其他部委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根据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统筹考虑。

鼓励港澳和内地中小学合作办分校? 回复:肯定内地名牌中学在香港设立分校

南都记者关注到,此次发布的《纲要》提出:鼓励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

事实上,除了幼儿教育的合作办分校,还有不少政协委员建议:加大力度支持香港和内地中小学的合作,鼓励办分校。

在对《关于鼓励内地名牌中学在香港办分校的提案》答复里,教育部肯定内地名牌中学在香港设立分校的做法,认为“有利于吸引爱国爱港优秀生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据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有关规定,内地学校能否在港设立分校,是香港特区政府教育政策范围内事项。

教育部称,如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将鼓励并支持内地知名中学及教育集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全面评估可行性的基础上在港创办分校,整合内地与香港优势资源。

在对另一份提案的答复中,教育部还透露: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已将《关于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 推动内地名校赴香港设立附属学校的提案》内容通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会员单位,并已安排香港沙田大围培侨书院伍焕杰校长考察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探讨合作办学可能性。

如何促进粤港澳三地技能人才交流? 回复:粤港澳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将实现互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及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还提出:将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教育部日前也向南都记者透露,在职业教育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实现学历和证书互认。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向南都介绍,近年来,粤港澳职业教育交流频繁,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如,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等,搭建了职业教育产教合作、校校合作平台。同时,在港澳地区推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及“一试多证”合作项目,连续多年举办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有效促进粤港两地技能人才的技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