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5-26 16:55 的文章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徐扬生: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

  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深圳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出台,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这也意味着大湾区内众多高校即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因为我们大学实际上就是基于大湾区这个背景建立起来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感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合作办学的代表,这所年轻的高校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

  “纵观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尤其是新兴湾区,大量的年轻移民都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徐扬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因此大湾区内高校实际上肩负着这一社会责任,而我们学校的定位是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通过加强与港澳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医疗、物流、金融等领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引进香港学术机制

  校长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书法作品—创作者是徐扬生本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笑容爽朗,行程忙碌的他脸上未见一丝疲惫。

  1958年,徐扬生出生于浙江绍兴,20世纪80年代,从浙江大学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在香港回归那年,徐扬生毅然放弃了海外的优厚待遇,怀抱着理想和热血来到港中大任教,在港深两地一呆就是20多年。

  “我非常喜欢这两座城市,我把它们当做我的故乡看待。”徐扬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融合”似乎成为这位知名科学家、教育家身上的突出标志,这一标志的背后自然也折射出港中大(深圳)的独特气质和办学理念: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良传统,将国际化、通识教育、中英双语教学和书院制的特色带到深圳这片开放包容的热土之上。

  2010年2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表达双方意向,在教育领域先行先试,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2011年3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拟按合作办学形式,正式筹建港中大(深圳)。短短几年时间,港中大(深圳)逐渐从框架雏形到落地成型。

  香港中文大学选择在深圳建校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徐扬生解释:“构思在内地办校之时,曾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及研究单位的分布,发觉作为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经济区域中心的北京、上海和深圳,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以重要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所数目来看,北京各有30多所和200多所,上海则有20多所及六七十所,而深圳当时就只有一所深圳大学,国家级的研究所更是阙如,即使把整个广东省计算在内,也不过七八间,由此可见,珠三角面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未能配合的根本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现“打造湾区经济”。同年3月,港中大(深圳)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诞生。

  “港中大(深圳)的建设非常艰苦,刚开始时甚至没有地方吃午饭,衣服裤脚被泥土打湿后脏得都洗不干净,校区是在一个荒芜多年的工厂区。深圳市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龙岗区政府为我们建了一个小食堂。”徐扬生回忆道。

  另一方面,由于港中大(深圳)成立之初知名度几乎为零,且招生时间短促,宣传力度有限,“第一年(2014年)的招生非常艰难,我们第一批招了290多个学生,还有两三个走掉了。”一路走来,对于当初的细节徐扬生仍记忆犹新:“有一个湖南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他是全省排名500多名,来学校后说你们学校居然有全省排名2000多名的学生,他不要跟这些人一起上课,然后退学了。我感到很遗憾,也没留他。”

  面对这一情况,徐扬生几年间走访了全国大小87所中学,举行招生讲座,与师生交谈,也与家长吃饭聊天。在学校的努力下,招生数量在次年已倍增至600多人,而2018年更突破至1100人,大学的内地本科生生源质量继续提升,理科平均分超过各地一本线133分,文科平均分超过各地一本线82分,英语平均分高达138分。

  “我们把香港一套严格的学术制度引进到深圳,这些年的实践说明,不同城市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合作,文化与思想也可以互相交融,现在我们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都非常好,教育质量和师资力量也非常强。”谈及此,徐扬生的语气便难掩自豪。

  2018年,港中大(深圳)首批毕业生正式踏出校园,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就业的学生中有超过七成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平均年薪接近14万元。

  打造大湾区科研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