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9-22 15:09 的文章

泉州鲤城:匠心传承出实招 非遗人才谱新篇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18日电 (鲤宣)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特色文化人才“传承工程”,盘活本土非遗大师资源,发掘民间非遗文化能人,不断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才。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鲤城区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市级32项、区级19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名(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10人、市级46人),数量居泉州市首位。

航拍泉州鲤城古城区

航拍泉州鲤城古城区

  “点线面”结合,构建培育网络

  多年来,鲤城区通过开展传习活动等有效做法,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浓郁鲤城特色的非遗人才队伍。

  一是点上发力,发挥大师引领带头作用。引导本土非遗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和传习所,发挥非遗大师品牌效应,依托22个省、市级大师工作室和14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其中鲤城风俗文化传习所为泉州首家综合性传习所),广泛聚集和引领非遗传承人才,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梯队。

  二是线上延伸,完善师徒制人才发展链。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大师带徒授艺,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带领团队进行工艺制造和创作,切实提升制作团队整体技艺和非遗文化作品的水平和层次,确保非遗人才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对带徒大师和拜师学徒均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近年来共投入资金200万多元,培育学徒300多名。

  三是面上拓展,推动非遗人才可持续传承。通过在学校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培训班、编写“泉州拍胸舞”及南音教本等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等形式,推动非遗保护项目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人才传承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研展交”并举,拓展施才空间

  为开创非遗人才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鲤城区还探索以非遗特色文化促动产业转型,搭建非遗产业开发平台、打造非遗人才展示平台、创设非遗人才交流平台。

  据了解,鲤城区积极打造“旅游+非遗文化”的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加强非遗产品的研发创新,通过艺术加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将非遗文化作品转型为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文旅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鲤城区“不忘初心·匠心传承——文化高层次人才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文艺演出

鲤城区“不忘初心·匠心传承——文化高层次人才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文艺演出

  此外,整合民间非遗文化社团,培育了拍胸舞、五音吹等一批具有闽南特色的非遗文化人才队伍,大力支持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闽南舞蹈协会等31个文艺社团发展,加强行业指导,建立常态汇演机制。近年来,多次组织辖区非遗文化团队参加高层次的文化展演活动,获得海内外的广泛好评。

  2018年,泉州市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成立,在扩大南音、木偶头雕刻、花灯彩扎等鲤城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鲤城非遗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推动辖区内不同流派、不同项目非遗人才的交流学习。

  成立一年来已先后举办6场沙龙会议、对接活动等,帮助本土非遗人才在交流碰撞中促进技艺提升。鼓励辖区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经常性组织非遗人才和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赛事。

  “护演推”齐抓 营造社会氛围

  坚持优化软硬发展环境,打造集聚非遗人才的港湾乐土。在强化项目保护方面,鲤城区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辖区内木偶头、脱胎漆器、金苍绣等“国字号”非遗技艺展示传承及抢救性记录等工作;完善南音、木偶头雕刻、泉州刻纸、泉州花灯等代表性民间技艺数字化影像、图纸等档案;编辑出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性系列丛书《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和《泉州李尧宝刻纸》。大力帮扶辖区非遗人才,设立非遗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广泛参与和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