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5-24 14:31 的文章

中国与亚洲各国携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中国与亚洲各国携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中尼共同组织在尼泊尔中部安娜普纳地区进行综合野外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中国与亚洲各国携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中缅科学家在缅甸茵多吉湖进行鱼类样本采集。中科院东南亚中心供图

  核心阅读

  通过科技交流,亚洲各国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中科院已在亚洲地区建成6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开展国际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交流的成果,已辐射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亚洲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升,亚洲各国正积极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科技创新以提升国际竞争力。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近年来,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科院在亚洲地区已建成6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第七个中心正在筹建中。这些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已成为中国和亚洲各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一批科研项目、一批创新人才在这里结出成果、不断成长。

  合作解决民生问题

  以海外科教合作中心为平台,中国科学家们为许多亚洲国家解决了很多困扰他们多年的民生问题,提高了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综合处副处长张清泉说:“针对许多亚洲国家存在的清洁饮用水和污水治理问题,我们采用‘一国一策’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建立了‘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国际合作模式,推动先进、适用的清洁水技术在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伊朗等国实现了个性化落地,为解决当地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在斯里兰卡北中央省,流行着一种病因不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慢性肾病。据当地官方统计,每年约有2万例肾衰竭患者入院或再入院,有2000例患者死亡。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这种肾病与当地老百姓所饮用的地下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斯里兰卡饮水安全不仅是与环境和健康相关的民生问题,也是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科研挑战。

  在中科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以下简称中—斯中心)的支持下,中—斯中心的科研人员们以斯里兰卡不明原因慢性肾病病区安全饮用水需求为切入点,围绕适用水处理技术、雨水收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等,双方开始了长达5年的合作。

  目前,双方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科技合作延伸到了“政产学研用”各个角落,合作单位包括7个科学院机构、3个院外科研机构和若干水务企业组成的中方研究力量及4个斯方机构,创建了“人才培养—科教援助—企业跟进”“国际合作与院地合作一体化”的双轮驱动合作模式。

  此外,以位于尼泊尔的中科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为依托,中国和南亚的科研合作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例如,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科学家分别与中国科学家进行合作,围绕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领域组织开展了10多次联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时,中国派出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组,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2016年,中尼共同组织喜马拉雅山安娜普纳地区综合野外科学考察,推动了季风—植被—环境综合监测断面建设。

  培育当地科技人才

  中科院通过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和中科院大学,同亚洲众多国家开展人才交流和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2018年6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培养的首位斯里兰卡籍硕士留学生卫泽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硕士生毕业答辩,被中—斯中心和其母校卢胡纳大学共同聘请为高级技术人员。

  3年前,卫泽睿成为南海海洋研究所第一位斯里兰卡籍的硕士留学生。随后,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校长Gamini Senanayake教授提出希望中科院大学能够帮助斯里兰卡培养更多硕士留学生的请求。在中科院大学的支持下,中—斯中心从2016年开始,成班招收海洋环境科学斯里兰卡留学生。

  “截至目前,已有44名斯里兰卡籍学生在中科院下属各研究所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主要涉及专业有海洋环境科学、植物学专业等。”中—斯中心主管潘刚说,“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两名斯里兰卡科学家来华开展合作研究。”

  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从2016年开始协助中科院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招收尼泊尔籍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还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设立优秀硕士奖学金,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并每年为青年科学家进行各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