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5-24 14:29 的文章

浙江大学:“人才发动机”推动联盟高校增量发

  5月22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仪式上,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正式签约亮相。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浙江大学如何当好“发动机”,如何发挥好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作用?记者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

微信图片_20190524095057.jpg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签约现场

  人才泵:组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

  长三角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精尖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关键作用。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学校倡议发起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的有关情况。他表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的目标,是打造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学合作载体,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联盟的任务,主要是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共织国际高校合作网络。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的组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吴朝晖指出,长三角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依托联盟这一高端平台,更加有效整合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国际化资源,实现联动协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高等教育品牌,全方位服务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是推进创新网络化、生态化发展,使得创新的要素更加集聚,为打造全球科创高地作出贡献。二是汇聚高层次人才,向着全球高层次人才汇聚高地迈进。三是联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推进产学研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创业的高地。

  “作为秘书处单位,浙江大学将在联盟中至少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联通各界,推动多方力量实现跨界发展。二是服务支撑,服务好联盟各成员单位为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共赢。”吴朝晖表示,五所高校将做好排头兵,不断凝聚共识,推动联盟高校间的增量发展。

  据介绍,联盟将采取“联合、共建、协同、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可由相关高校牵头组建学科联合体、教育合作组、科技协同中心等创新合作载体,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每年拟举行系列论坛及会议。

微信图片_20190524094129.jpg

  创新源:成立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

  近日,浙江大学对外宣布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学校将以研究中心为平台依托,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提供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也为浙江省更高质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政策解读和应对方案设计。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披露了这一新型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咨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其研究领域共有五个方面: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及城市群。

  黄先海透露,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全力谋划的一个拳头产品是准备在10月份左右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主要对长三角区域内的商品、资本、技术、服务和人员的流动程度进行定量化的刻画和测量,这将是全国首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

  “浙江大学长三角领域的研究主要特点表现为起步早、视野宽、研究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强,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我所带领的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团队,保持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都市群学术研究领域的长时期跟踪研究。”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军说。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研究关注已久。他表示接下来可重点围绕“长三角地区如何发挥所长,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同西部大开发等国内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如何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长三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排头兵与主力军作用”的内容开展研究。

  思想库:打造长三角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