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9-04 17:12 的文章

新时代加强我国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概述

物品编码作为商品在全球贸易流通中的“身份证”,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伴随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物品编码技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监管、服务民生和行业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物品编码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本文立足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高、精、稀”,强调要抓好“三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识才、聚才、爱才、用才、容才,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从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监管中更好地发挥物品编码技术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物品编码工作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概况

我国物品编码工作概况

市场监管总局下属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协调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1988年成立,1991年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负责推广国际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编码中心在全国设有47个分支机构,建立了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覆盖全国的工作体系。

目前,我国注册使用商品条码的企业达35万家,使用商品条码的产品总数达1亿多种,数百万家商超、95%以上的快速消费品采用商品条码;超过6亿的手机用户通过商品条码查询产品信息,每天手机扫描条码超过3000万次。商品条码在我国商业零售、物流配送、产品追溯召回和消费者安全、医疗保健、产品防伪、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商品条码工作始终保持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线,在物品编码规范管理、战略研究、理论研究、重点领域应用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的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自主研发的汉信码已成为国际自动识别协会标准,并正在制定ISO标准。

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概况

30年前,商品条码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许多产品因没有条码而不能出口,或被外商以需要贴条码或重新包装为由,肆意压低价格。我国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坚定理想信念,以敏锐的眼光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品出口创汇是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跟踪研究国际物品编码技术,实现条码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解决了那个年代我国产品出口的关键技术壁垒。

那个年代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稀缺。数量有限的技术人员视条码技术研发和应用为己任,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向国家报告国内外物品编码情况,促成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并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之后,他们迎难而上,用汗水和心血铺就了一条艰辛之路:从最初艰难创业,解决我国产品出口和国内商业流通的迫切需要到抓住经济快速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立的发展机遇,促进我国商品流通,保证零售业自动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信息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发展,物品编码标识工作全面发展,物品编码在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和消费者安全、电子商务、商品数据资源服务等方面广泛应用。一支较为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逐步建立起来,散布在编码中心、47个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下设的300多家条码工作站,人员总数超过2000人,有力支撑了我国标准化和市场监管工作的发展。

着力加强物品编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从物品编码事业整体来看,面临着科研积淀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但仔细分析,其研究领域“精专”是优势。在物品分类编码、物品唯一身份标识和产品数据信息资源建设等细分领域,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技术研究有着悠久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在物品编码及自动识别技术领域,编码中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能力代表着国内的先进水平,二维码、物品编码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编码中心有信心并一直坚持走“小而专、小而强”的发展路线。

30年来,编码中心一直致力于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近几年,和分支机构一起,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食品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制定、修订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相关标准120余项,取得技术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物品编码事业应当继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依托物联网、二维码、物品编码等技术研究室,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为牵引,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加快聚集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在“高”水平人才上下功夫。通过国家级专家培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等,带动重大科技创新突破。

抓好物品编码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