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如何用“心”吸引外籍青年人才
“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我会经常来这里工作。”谈到新成立的外国专家书屋,来自美国的合肥一中教师韦斯特来(Jourma Westrup)这样说。
2018年6月,在安徽合肥的三孝口24小时书店国内首个外国专家书屋正式揭牌成立。该书屋由安徽省外专局、安徽省委外宣办和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书屋的图书资料以免费为主,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的单位、有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提出申请,经批准可免费领取。
安徽省外国专家局局长潘亚群说:“一个城市的魅力,除了硬件,恐怕最多的就是软实力。这个书屋正是发挥合肥文化软实力、服务外国专家的举措。”
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合肥首次进榜,并位居全国第三。
据了解,合肥市外国高端人才数量逐年增加,每年长期工作的外国人才达4000余人,其中经济类人才占比近六成,科教文卫类人才占约四成。“十二五”以来,合肥市累计执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项目334项,聘请外国高端人才1119次,申请国家、省外专局引智专项经费2400万元。
诚心:顺应产业发展,搭建创新平台
2015年之前,美国生物光子学专家储扎克(Zachary Smith)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但就在这一年,他入选第六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来到合肥,吸引他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给他和妻子“别的学校给不了的”:同时两个科研岗位。
储开芹是储扎克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光子学方面的专家,与丈夫不同的是她出生在中国。储开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其他学校,没有办法让两个人一起工作。因为很少有学校同时招两个同领域的人才。”
了解情况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示,愿意提供两个岗位。这就避免了“某一个地方留一个人,另一个人要去别的地方工作”的状况。
“这是非常重要的。”储扎克听到妻子的解释,用中文强调说。
事实上,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供的工作平台之外,储扎克夫妇还看中了合肥不断发展的机遇。10多年来,储扎克一直从事生物光子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基于手机的显微镜、光谱仪和粒度仪。
储开芹说,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医疗方面,医生已经见惯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看到新的仪器,他们愿意进行尝试性的接触”。
因为产业发展机会而来到合肥的并不只储扎克夫妇,来自日本的杦本贵司也是如此。目前他在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担任技术质量部品质顾问。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选择来合肥工作,正是由于这里能够提供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他介绍说,目前日本国内的LCD产业已基本迁移至海外,特别是玻璃基本产业,日本国内的发展趋势滞后中国,因此合肥的工作给他提供的平台更加广阔。
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推进,合肥市积极搭建外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量子信息、超导核聚变、联合微电子、离子医学等七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这些平台为外国青年人才实现价值提供了发展空间。
贴心:优化“外专”服务,便利来华专家
80后三元正极材料研究专家阿扎(Azhar Iqbal)来自巴基斯坦,目前在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作,虽然在合肥仅工作了两年,但他已经是“合肥友谊奖”的获得者。2016年8月,阿扎在中国完成自己的学业后,经老师推荐来到合肥工作。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来之前他认为这里就是一个工厂,做的是很枯燥的工作。但到了这后,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这里不像是工厂,更像是个大学校园,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技能,提升了自己。“同事非常好,工作也很专业,领导不仅是上级,从某方面他们更像是朋友。”阿扎说。
为了让阿扎安心工作,企业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接到合肥生活,同时企业还专门为青年外国专家的孩子开办了幼儿园。
近年来,合肥市也不断优化引进外籍人才生活保证服务,比如,增设外籍子女学校或开办国际部,在部分重点医院设立国际医疗部,探索建立国际医疗结算体系等。
“目前,我们开设了一个市级受理窗口和14个县区级受理窗口,覆盖全部13个县(市)、区(开发区)。”对于如何便利来华外国专家,合肥市外国专家局局长梁大群这样说。同时,合肥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涉及外国人才的所有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