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青岛研究院:用好人才“存量”,激活人才
冯文全
文/王超
三年前,崂山区松岭路393号还不为人知。如今,这里被称为“北航青岛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令人瞩目的一片创新技术研发高地。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三年来,研究院从无到有,一个个平台规划、建设、启用,一个个项目酝酿、签约、落实;一项项科研成果发布、转化、落地。三年来,研究院开放合作、集聚人才、协同创新,用众口称赞的发展成绩迎来了一个个研究院发展的“高光时刻”。
站在全新起点之上,研究院的未来,前景可期。
开放合作,四方共建2016年5月28日,海洋性气候的青岛仍处于春末。这一天,研究院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歌尔集团四方共建,正式成立。也是自诞生这天起,研究院就将海洋的开放气质,植入其发展基因。
“四方共建正是我们有别于北航其他校地研究院的地方,我们是唯一一个与企业合作共建的研究院,是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校企协同的研究院。”北航青岛研究院院长冯文全表示,正是这一特点,使得研究院具有“效率高”的先天优势:从设计到完工,仅用100天,北航青岛研究院便改造完毕。目前更是已建成虚拟现实、微电子、精密仪器与光电、新材料、军民融合共五个创新技术与产业化融合的科创平台。
如今,研究院建成刚满三年,开放合作,早已成为自然流淌在研究院血脉中的优良基因。敞开大门合作,也为研究院打造国际化技术平台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6年6月底,研究院落地青岛尚不足一个月时,这家年轻的研究院便与中车四方合作,由北航青岛研究院精密仪器与光电技术研究院和中车四方所合作完成全球首创项目——“高速列车运用检修智能辅助系统”。目前,该院正与青岛华通集团合作研发铸件测量系统,助力青岛智能制造能力的提升。
走出国门的强强联合,同样对研究院科研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016年11月,北航歌尔微电子创新技术研究院江刺实验室揭牌成立,将以江刺实验室为平台,通过研讨学术交流与科研成果合作,推动微电子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次年7月,微电子研究院与斯坦福大学共同成立“北航—歌尔—斯坦福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在自旋电子学、传感器、纳米技术/工程领域开发共同研究项目,并特别把重点放在建立神经元传感器和自旋电子传感器领域的研究。
集聚人才,唯“快”不破对研究院的发展,“快”是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研究院同样辟出一条集聚人才的“快车道”。
“研究院人才培养,既要用好人才‘存量’,又要激活人才‘增量’。”冯文全院长介绍说,在起步阶段,研究院主要依靠北航派出的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精尖人才,“他们是研究院的人才‘存量’,代表了学术的制高点。”
实际上,研究院建设的五个科创平台,都少不了“存量”人才的支撑。
其中,虚拟现实研究院依托以赵沁平院士为核心的VR技术团队;微电子研究院以北航张军院士为引领的北航信息技术特色学科群及以国家首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IEEE Fellow赵巍胜教授及诺贝尔奖得主费尔教授领衔的北航自旋电子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为基础;精密仪器与光电研究院核心团队是“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新材料研究院依托北航徐惠彬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林建国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等材料领域顶尖团队;军民融合研究院依托北航一流的空天信学科资源,以国防技术发明奖、导航协会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成果为技术基础。
北航青岛研究院外景鸟瞰图
在人才“增量”方面,研究院打造事业平台,依托青岛当地产业链规划,利用补贴、落户、子女教育等引才政策,大量引进、培育相应专业的硕士、博士以上各类人才。
精准数字是研究院用好“存量”激活“增量”的最佳注脚。
目前,研究院已累计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导师74人,其中院士2名、千人计划6名、长江学者4名、杰青2名,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名,涵盖了材料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交通、精密仪器与光电等6大学科领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全职引进了美国西部数据公司纳米材料磁传感器研发总监、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格林伯格教授的冷群文博士、欧洲微电子中心终身研究员、师从欧洲传感器大会主席Robter Puers院士的温良恭博士等高端人才。其中,冷群文已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和山东省泰山学者,温良恭入选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此外,近三年来,研究院招收培养研究生442名,其中博士23名,汇聚了一大批北航及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