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娘子军
清一色的女同志,响当当的娘子军。在科左中旗,有三支女干部组成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每队5人,共15人。虽然身体条件有限制、家庭孩子有拖累,但她们和男同志一样,五天四宿住在村里,风风火火解决难题、踏踏实实发展产业、兢兢业业发光发热。一年的风吹日晒、摸爬滚打,她们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和村里人处成了一家人。
攻坚克难扎下根儿来
今天是保康镇大努日木嘎查第二届“奔好日子”大比拼活动的颁奖日,颁奖现场设在贫困户苏长明家的庭院里。驻村工作队队长那敏宣布评比结果,包括苏长明在内的5户贫困户分别获得了不同奖项,奖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多,但特别暖心。苏长明高兴地说:“这个评比多好啊,那书记领着我们一起干,干干净净地过日子。”
干干净净过日子,这是大努日木嘎查贫困户之前想都不曾想过的事儿。2018年5月,那敏来到嘎查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几轮入户走访下来,她梳理出了嘎查“三多一少”的突出问题,即光棍多、病患多、债务多,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少。大努日木嘎查共有1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未脱贫户5户,而且这5户都是因病致贫,既没有劳动能力,又缺乏脱贫的精气神儿,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能调动起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那敏和队员决定在5户贫困户中开展“奔好日子”大比拼活动。庭院经济、养殖发展、室内卫生是主要评比指标,由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团现场打分并颁奖。
大努日木嘎查嘎查达陈呼吉乐见证了活动效果:“我们原来入户做工作没有工作队员细致,只是简单地告诉一声就完事儿了。她们可不一样,不仅苦口婆心地讲,还下手帮着收拾,领着大伙儿干。她们来了以后,你随时看,总是那么干净。”
抓住主要矛盾,从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这是三支女子驻村工作队迅速进入角色、融入村民的共同切入点。2018年,保康镇吐古伦柴达木嘎查村民王兆华因为买了不适合当地土壤的玉米种子,家里26亩玉米面临绝收。情急之下,王兆华找到了刚刚来驻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包双灵。包双灵二话没说,开上自己的车,拉着王兆华找农技人员现场查看苗情、跑工商部门咨询协调经销商。不到半个月,王兆华和村里其他3户村民的近9万元种子赔偿款就拿到了手。更让村民心里敞亮的是,经过工作队多方协调,嘎查搁置了两年的节水工程管线顺利贯通,当年玉米每亩增产500来斤,人均增收400多块钱。王兆华说:“在我们嘎查,提起女子驻村工作队,大家都竖大拇指啊!有困难找她们,真拿我们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办!”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一件件实事儿办下来,一个个堡垒攻下来,女子驻村工作队的形象自然而然树立起来,工作局面也顺利打开。
发挥优势帮在点儿上
得知席文慧刚从北京复查回来,扎如德仓嘎查驻村工作队队员丁雅娴第一时间来到她家帮助整理诊费票据。
席文慧9岁时被确诊为风湿性皮肌炎,十年来四处求医,花了将近60万元。这两年,孩子每季度要去北京复查一次,每次至少15000元门诊费用,巨额债务压得一家人透不过气来。十年的病痛折磨,席文慧不仅瘦得可怜,性格还非常内向,根本不与人交流。席文慧家和驻村工作队驻地仅一墙之隔,刚开始入户走访的时候,席文慧的父亲席青忙着干活,头都不抬。驻村工作队队长白红霞至今还记得席青对她们的态度:“根本就没有信任,都在质疑你一个小女生能干啥呀?”
让席青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驻村的女生给她家解决了大问题。队员丁雅娴来自苏木社保窗口,熟练掌握新农合的所有政策和核销流程。她首先帮助席文慧建立了“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签约服务,并将贫困户门诊费用70%能报销这个好政策第一时间落实到位。同时,发动全村妇女,为席文慧募集了2000多元的爱心捐款。一年来,席青再没为女儿医疗费报销的事儿跑过腿、操过心。“发票、收据什么的刚拿回来,她们就直接拿走了。来得可勤了,帮助是真大!”
因为住得近,工作队员有时间就来席文慧家,跟她唠家常。得知孩子爱看书,队长白红霞定期从家里拿书给她看。渐渐地,小姑娘话多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并且还积极地进行体能训练。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女性的细心、韧劲儿再加上自身的职业优势,帮助村民办实事解难题,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