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三)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发挥的作用,或许“种子”这个词会比较合适。一个个援青干部人才每天所做的工作,是在青海大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他们千方百计争取发展项目,是希望这些“智力、项目、教育、医疗”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让各族兄弟姐妹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智力援青:留下更好的明天
2017年秋季的一天,刚吃过午饭,甘德县客运司机却东驾驶着崭新的小型客运车,出发了。 47岁的却东一家原本靠放牧为生,没有稳定收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6月,性格憨厚、驾驶技术好的却东被选中成为甘德县乡村客运班线的司机,有了稳定的收入,从此欢声笑语时常伴随着这家人。
这一切,得益于上海来的“博士县长”赵冬兵。援青干部、甘德县副县长赵冬兵之所以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博士县长”,是因为在来到甘德县以前,作为上海市长宁区建交委副主任的他,已经在建设领域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并在2006年取得了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来到甘德县以后,如何打通群众观念转变、增加收入渠道这一壁垒,成为这个“博士县长”关注的方向。
由于居住分散,牧民往返于县城和乡镇之间时,只能靠个人车辆,不仅开销大,而且冬季开车还会有安全隐患。为何不在县城和乡镇之间开通政府管理的客运班车路线,既保证牧民出行安全,又能解决部分就业岗位呢?在赵冬兵的争取下, 2017年底,上海长宁区对口帮扶资金购置的两部中型客车运抵甘德,开始尝试乡村客运运营,首批开通的2条线路聘用了5名司机和售票员,全部来自贫困家庭,却东就成了首批受益对象。
江苏援青干部、贵德县副县长吴志华从援建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当作了贵德的一分子。一笔笔援建资金、一个个援建项目、一家家帮扶企业……三年的援青工作中,不仅有“授之以渔”的探索,也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担当。
吴志华发现,一边是东部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一边却是西部剩余劳动力难以找到工作,于是,他把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了对外输出劳动力上。随后的日子里,吴志华多次赶赴江浙地区,寻找适合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同时,他发动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动员贵德县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经吴志华牵线搭桥, 2017年10月,贵德县84人到南通务工; 2018年3月,海南藏族自治州又有160人到南通务工,其中5人的孩子还顺利进入了当地的幼儿园上学,这件事情在群众中反响很大,纷纷夸赞援青干部给老百姓干了好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只是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智力援青的一个个缩影。随着援青工作的深入,援青干部在做好“输血”型援青,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型援青,不断加大智力援青的力度。
项目援青:结下累累硕果
三年来,第三批援青干部始终把项目、资金等资源向基层、向一线倾斜,通过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让干部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和国家对藏区人民的关怀。
来青之前,国家商务部援青干部、共和县副县长李勇无论是在尼日利亚开展援外工作,还是在巴黎与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协作,他的工作大都与发展和减贫密切相关,而在脱贫攻坚的决战时刻来到共和县,被李勇看作是一次“美丽的约会”。
到任之初,李勇与前任分管副县长、经商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多次交流,通过现场调研,全面了解全县经济商务发展、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李勇根据实际,在共和县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电商扶贫、 “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双示范申请建设等工作,促进经济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对口援青成为民族团结工程,实现具体工作和民族团结有效结合。
2016年7月,山东援青干部、祁连县委副书记路灿新一上任,就着手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年底,路灿新动员对口支援祁连县的滨州市多家农牧加工企业来到祁连县,最终,滨州市阳信县借箭牛业与祁连野牛沟乡达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首批收购100头牦牛、 1000只藏羊,开了“千牛万羊进山东”先河。双方还整合了一万亩( 666.6公顷)的草场专门用来存放“千牛万羊”项目收购的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