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召开“渤海学子·青鸟计划”大学生交流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大学生代表齐聚共话家乡发展,筑梦富强滨州
大众网·海报新闻滨州7月25日讯(记者 张爽 通讯员 马振棣)7月23日,“渤海学子·青鸟计划”大学生交流座谈会在滨州市规划馆召开。座谈会上,大学生代表交流了实习感受,并围绕“渤海学子·青鸟计划”提供意见建议。
共青团滨州市委副书记崔志勇,市委组织部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办公室主任王兴园,市委统战部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科科长于青,团市委青年发展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社会联络部负责人,各县市区团委副书记,“感知齐鲁·优选山东”重点高校学子代表,“青鸟驿站”站长代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代表50余人参加座谈会。
大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
会前,大学生们参观了市规划馆,了解滨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家乡变化,感受滨州魅力。
在座谈会上,王兴园解读了选调生的相关政策;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赵建秀对“渤海学子·青鸟计划”进行讲解;市公路局团委书记张好,市海归协会副会长周桐各自分享了返乡就业、创业经历;市帆友会副秘书长李新建介绍“泛海扬帆”山东大学生创业行动。随后,大学生代表交流了实习感受,并围绕“渤海学子·青鸟计划”提供意见建议。
会议指出,希望各位大学生通过“家乡行”观摩、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滨州、爱上滨州并留在滨州。更期盼各位同学“立鸿鹄志,求真学问,做实干家”,成为建设“富强滨州”的见证者、创造者。
据悉,团市委以“渤海学子·青鸟计划”为载体,积极融入“双进”工作,做到融入有速度;通过“渤海学子·青鸟计划”,前移引才关口,引进人才从育才开始,解决联系服务在外大学生不紧密、高校学生对家乡发展变化不熟悉、就业岗位供需信息不对称、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乏有效引导四个方面难题,做到措施有角度;切实发挥党委政府与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大学生及时推送全市发展和人才政策信息,当好全市人才政策的“搬运工”,做到执行有力度;建立滨州“渤海学子·青鸟计划”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开展“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了"五个一"服务内容,包括实习小贴士,家乡行等活动,让大学生实习更有收获,做到服务有温度。
“感知齐鲁·优选山东”重点高校学子代表:
南开大学董朝强:这一周的实习,我跟随团代会的组织组,参与播音对接、场务等工作,感受到了机关工作人员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作风,在志愿者小屋建设、“微心愿”上线等工作中锻炼了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老师们热情好客让我感到温暖,我也快速地融入到滨州的生活、实践中。
山东大学陈阳:首先,通过参观滨州规划馆,听取相关介绍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滨州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生我养我的家乡从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发出自己声音、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城市。
其次,通过听取关于“渤海学子 青鸟计划”的详细解释说明,充分了解了滨州“双招双引”的相关政策。正是因为市委市政府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才让我们这些来自天南地北、不同领域的学子得以有机会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知识之间的交流碰撞,也为我们搭建了回乡就业创业的桥梁。
我希望能够在实践学习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家乡的岗位要求相对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知识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魏晓迪:一周以来,感触颇深,主要有三点感悟:首先是踏实,无论是城乡规划工作内容,还是同事的工作态度、单位的工作氛围,都给我留下一步一个脚印的深刻印象。其次是环境宜居,滨州市环境整洁优美,非常适宜居住,生态滨州、四环五海成就滨州魅力。最后使我坚定信念的,缘于一张“感情牌”,家乡有家人、有朋友,浓浓乡土情怀使我们心系家乡,能够成为家乡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何其荣幸!
“青鸟驿站”站长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