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31 16:45 的文章

雪域高原上的博导法官

  雪域高原上的博导法官
  记中央第八批援藏干部郝银钟教授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7月16日,郝银钟再次来到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地处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人民法院,督导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针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短板,分析案情、研判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帮助解决制约法院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看望奋战在边境线上的驻村干部。援藏3年来,类似这样的调研有过多少次,郝银钟自己也数不清。

  郝银钟深情地说:“3年西藏行,终生西藏情,永远西藏人。”

  2016年7月,时任国家法官学院第一副院长的郝银钟教授,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为中央第八批援藏干部。援藏期间,他担任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巡视员、副院长。

  从海拔不足50米的首都北京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域高原,3年来,郝银钟克服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走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走进农牧区的千家万户,不断深化和创新援藏模式,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援藏工作新格局,切实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六结合”援藏新模式转化为推进全区法院又好又快发展和西藏长治久安的强劲动力。

  智力援藏

  为法治西藏注入新活力

  郝银钟是国家法官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刑事法学界的著名学者,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援藏之初,他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组织了大量的培训、讲座、岗位练兵、法官论坛等活动,重点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审判执行业务专家和专业人才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亲自开发课程、调度、培训、指导,努力开创人才智力援藏新局面,为西藏法院干警与内地先进理念及经验做法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西藏自治区高院研究室(司法改革办公室)负责人吉靳力对此有切身的体会,“郝院长来了后,法院培训力度空前加大,全区性的大规模培训搞了十多次,我们的视野和思路都得到了扩宽,全区法院干警都受益匪浅,尤其是促进我区调研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前从没有搞过高规格、大规模、多层次的系列培训班,如今全区所有刑事、民商事法官、立案(涉诉信访)执行干警、调研骨干都被轮流培训了至少两遍,而且我们在课堂上就能和全国著名审判业务专家直接交流问题,把所有疑难问题都解决在培训过程中,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审判能力和司法水平,使大家终身受益,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感谢、感恩郝院长的艰辛付出和对西藏法院人的深情厚谊。”快人快语的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负责人格桑旺姆法官告诉记者。

  智力援藏,也需要制度创新。为了促进全区法院干警革命化、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郝银钟带头在全区法院首次主持推行了刑事主审法官专业会议制度和立案(涉诉信访)执行主审法官专业会议制度,重点是为院党组和审判委员会、合议庭、主审法官等科学决策、公正司法提供法律法理依据和相关法律专业咨询,使之成为全体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相互交流经验、以老带新、化解办案疑难问题、解读法律立法目的、跟踪法学前沿理论、推进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候选法官、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司法水平的重要途径。“郝院长是博士生导师,他知识渊博,审判经验丰富,说话也风趣幽默,主持的每一次主审法官专业会议都是法学理论和审判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深受大家欢迎,特别有利于我们年轻干警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刑二庭法官助理赵华的话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临危受命

  如期打赢执行攻坚战

  2018年2月,西藏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决定,由郝银钟分管执行工作。郝银钟深知,这既是党组织的信任,对自己而言又是重大挑战,更是一场绝对输不起的硬仗。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郝银钟发现,全区法院的执行工作基础薄弱,执行干警人员严重短缺,执行装备和执行信息化运用严重落后,执行工作总体水平偏低,西藏三级法院在全国法院2016至2017年度各项执行指标考核中排名一直靠后。

  面对堆积如山的问题难题,郝银钟打破常规,迎难而上,针对西藏法院执行工作存在的短板,亲自协调全国著名执行专家进藏授课,采取集中现场培训、视频教学、岗位练兵等途径,推进全区执行干警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