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中国!布局中国!国内外资管巨头们这么说
中国基金报
随着金融领域各项开放措施陆续落地,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究竟目前各大全球投资巨头是如何布局的?投资策略又是如何?
在今日(7月27日)举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上,贝莱德董事总经理纪冰主持,施罗德中国业务总裁郭炜、先锋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赵曌、首席资金官王伟、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以及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进行了讨论。
记者对之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纪冰:分享一下你上午听完了演讲的感受,还有我们说金融市场开放,这个开放的目的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还是我们某种压力下不得不做的权益之举?
窦玉明:我们现在感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动作比较多,我认为外部的压力和自身改革的要求这两个因素都有压力,相对来讲自身的要求力度更大一点。因为中国走到今天我们内部的一些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包括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形成的一切固有的做法,还有投资者的习惯、监管机构的方法,都面临怎么学习全球经验,往前走的问题。
所以我们有时候感觉遇到的一些困局,尤其是打破刚兑这个问题,这是整个资产行业往前必须过的一个门坎,如果可以通过国外投资者给我们制造一些压力,加快改革进程,对于我们的帮助会很大。
说得再远一点,金融业中资产管理行业其实是制造商。说到制造商比如汽车的制造商宝马和奔驰,还有家电制造商的海尔和美的,他们全球化布局比渠道商容易,因为他们是制造端;但渠道服务这块,类似银行和更多的贴近渠道的,要求的是对本地客户的亲密度和了解。因此金融对外开放对制造商的压力比渠道商的压力大,因为制造商的产品是全球通用的,一个奔驰可以全球卖,制造商要做好准备,好好学习,迎接挑战。
纪冰:说到开放,郭总说一下对于你们来说蕴含的机遇是什么?
郭炜: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才盼到了这些开放性的措施。我们今年进入中国市场正好是25周年,94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代表处,后来我们一直走的是合资的基金管理方式,所以我们和12年下来风雨同舟,和他们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的形态,国内资管行业的模式从营销到投资管理和全球的体系是不一样的,前两年我们是自己主导,在公募基金的总经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任命,后面是交通银行作为一个主导。
交通银行他们的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机制都有所设置,但是我们本身是搭建了一个投资的平台给他们做风险管控。长话短说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开放本身这样的一个事态也让我们感觉到,像刚提到的刚兑这些市场机制的转换的确给我们外资带来的一定的机遇。
所以我们这边也是进一步的增加人员,保证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希望多开展一些业务,之前我们和纪总是全球海外投资展开竞争,我们也希望外资可以一起和中资的机构携手打造一个更好的国内的资管市场的生态。
纪冰:你们在中国整个的公司和董事会的整个战略是什么?你们想进来,机会在什么地方,你们准备怎么做?
郭炜:今年4月我们全球的董事会在上海开,会议上会制定中国的战略和规划。在座的两位是美资机构,喜欢独立的风格,英资的机构有一个特点,在一些大的市场,我们愿意找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所以十几年之前我们就找了交通银行,在印度我们也是找了当地最大的一家银行,和他们成立了资管公司,我们也是小股东。这些年无论是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我们一直是在这个市场。
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市场有足够的空间,我们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发展,到现在是不是可以独立的发展,我们也是静观其变。
纪冰:赵总你们认为机遇在什么地方?
赵曌:我这边主要是负责我们中国的业务,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外资公司我当然很兴奋,因为我有自己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看到了国内的机会。我们每一天和美国总部汇报、讲整个的中国故事的时候,都是从上往下,首先中国的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贡献已经是全球第二,我们觉得未来差不多10年之后可能中国会成为最大的体量;另外资本市场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基本中国都是全球排名第二、第三,全球的投资者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国的这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一个本土扎根的机构。
还有,中国个人财富不断增加,在开放的金融环境下,政府和监管机构鼓励外资机构参与,这些角度来讲,我是非常兴奋的。此外,国内的养老金的改革和发展也存在巨大的机遇,海外很多资产管理公司过去几年资产规模之所以增加这么多,其实也和美国市场的养老金的市场发展是分不开的。
纪冰:那挑战是什么?
赵曌: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运作有不少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挑战,我说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