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三年,是1095天、26280小时,在人的一生中,这点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每一名援青干部人才来说,这不长的日子却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地积累下来,他们用了近千甚至更多的日日夜夜,去慢慢消解高原反应、思念家人、饮食习惯等各种的不适,同时,在这漫长、难熬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深情地拥抱着这片带给他们各种历练的广袤土地……
尽快适应 只争朝夕
在不断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身上顽强、乐观、豁达、热情的精神,也越发显现并迸发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来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海北草原,山东援青人才、海北藏族自治州电视台副台长曲展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第一天到西海镇,高海拔加缺氧,高压就到了190毫米汞柱,吃药都没压住。胸口疼了半个月,医生说就是缺氧肺泡打开不充分,深呼吸就疼,建议让我每天坚持步行1万步,血压慢慢正常了。”这些病,生在高原的人都知道是怎样的症状和痛苦,而曲展却说得云淡风轻。
国家电投援青干部、贵南县副县长伍浩到青海不久,就因为饮食不习惯,天天闹肚子,而且这一症状持续整整一年时间,怎么治都治不好。到伍浩来青第二年时,他的体重骤减15多公斤,整个人瘦得脱了形,以致原来的同事去机场接机时差点认不出来。
江苏援青干部、同德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局副局长杨卫军的公文包里随时都带着复方丹参滴丸、红景天等药物和保健品;上海援青干部、甘德县委常委、副县长赵冬兵的办公室和宿舍里永远摆放着氧气瓶……
长期在高原环境下生活,人体机理会发生很大变化,三年下来,援青干部人才们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患上了“高原病”。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在青海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眼里,这些援青干部人才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他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青海人”,当地的干部和群众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兄弟。
在他们当中,山东省援青医疗专家组成员、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副院长郭刚恒已年过五旬,年过五旬踏上高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承受更多的劳累、更严重的高原反应。但即便如此,郭刚恒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院骨干医生深入乡村,为病患送去温暖。
2017年5月上旬的一个周末,郭刚恒深入牧区开展义诊活动,在返程的路上,他听说邻村有一个女孩因病卧床数年,于是他立即赶到病人家里现场诊治。当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并不能为病患解除痛苦时,他又出面邀请正在门源义诊的山东援青医疗专家,为孩子制定出了治疗方案,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今,他还在谋划,怎么样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使得门源贫困藏族家庭的孩子们,在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时,能够及时得到山东医疗专家的诊治。
三年援青,终生援青。广大援青干部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和青海老百姓的冷暖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念叨,日日挂牵。
援青不分男女,巾帼不让须眉,在援青的征途中,女同志付出更多。2016年8月,山东省援青干部、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海蓉从遥远的东海之滨走上高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县教育局举行的见面会上,她深情地表白。而这,也成为了她的铿锵誓言,融入了她在藏区工作的每一帧画面中。
到达当天,陈海蓉便进入工作状态,走进县教育局查阅资料,翻看文件,了解刚察县教育教学现状。一开学,她就组织全体教研员、各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对各学校、各幼儿园教学常规工作开始指导和调研,6天时间,她走遍了全县8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而在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她跑遍了刚察县所有的学校和幼儿园,详细了解学校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
“她一来就马不停蹄,每天顶着高原缺氧的诸多不适,从早忙到晚。”刚察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卓玛说,住在自己家对面的陈海蓉家里的灯每晚都亮到凌晨一两时。“刚开始还以为她是因为缺氧睡不着觉。后来才知道,我们休息时,她还在加班熟悉学校情况、制定教学帮扶计划!”
如今的陈海蓉,才四十多岁的年纪,头发却已花白,而这,就是她为坚守自己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2018年3月,45岁的天津市援青人才、黄南州中学高中物理教师王镇娲生平第一次踏上了青海高原。来之前,她是天津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有爱她的老公和孩子;来之后,她成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中生心里的“女娲姐姐”,有了很多爱她的学生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