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从“头”开始
千龙网北京讯(记者 傅昱佳)“这件事实在是困扰我好久了,连上班都没有精神了,哈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任职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力文博士一边笑着一边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苦恼。“过去一直帮我理发和打理胡子的发型师突然离开了,我已经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理发师了。”
来到中国已经14个年头的美籍教授马克力文博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髯公”,蓄着一把浓密的长胡子的他不仅已经习惯了在北京的生活,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然而这位“中国通”最近却遇到了一个新麻烦。“来到北京后我发现,中国的发型师很多,对剪发也比较有经验,但能为胡子做造型的却没几个,甚至很多中国理发师没有修剪胡子的服务。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有经验的‘师傅’,他不仅帮我理发,还负责定期帮我修剪胡须。”
可惜,最近当马克力文博士再一次来到他经常光顾的美发店时,过去一直为他服务的理发师却已经不在了。“我非常想念的我的理发师,他给我做的胡子造型非常棒。新来的理发师很少有打理胡须的经验,害怕弄不好,只给我修剪头发,不敢帮我打理胡子。”
这边,马克力文博士正在为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理发师而发愁,那边位于海淀区牡丹园科技创新园区内的木北造型却在默默适应着外国顾客越来越多的新情况,让自己能够跟上北京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设脚步。
谈到国际化,店长乌云毕力格、运营店长聂林和技术店长张晓春这三个从学徒干起来的小伙子跟记者聊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下来就是三个方面。第一,本土顾客的视野越来越国际化。乌云毕力格回忆到10年前来北京发展时,他汉语都说得有些吃力,好在当时的顾客对美发造型的了解渠道比较有限,因此大多依赖发型师直接做决定。现在不同了,顾客们对世界的潮流趋势了解渠道极大丰富,掌握的信息也更加前沿。这些渠道除了传统的看电影电视,还增加了社交媒体、国外亲友,甚至是网友。现在,出国旅游也成为北京顾客们了解世界潮流的主要方式。 第二,企业的定位越来越国际化。在京城美发造型业闯荡多年的聂林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最初,美发造型企业主要看重经济效益,对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建设、社会责任等并不重视。领导者的角色是手艺好、经验多的师傅,员工就是学手艺的徒弟。店里不仅从不组织学习活动,甚至报纸都看不到。现在,企业经营者的理念越来越国际化了。
从左向右依次为店长乌云毕力格、运营店长聂林、技术店长张晓春
以他们这家店为例,近年来企业越来越注重学习和提升,公司会组织发型师不定期的赴海外学习交流,了解国际美发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带动员工的技术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除了给刚入行的新人一定的课程培训外,企业自己还承担了职业技能培训。“木北希望对每个员工都能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并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包括每个学期都会推出相关的学习课程,鼓励员工走出国门去国外跟美发大师学习,或在国内参加木北组织的剪发培训班。”作为店长们,他们每年都去国内外参加学习和行业会议,了解国际先进经验、与同行交流思想。这些活动很多是他们自费参加的。因为,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国际视野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现在牡丹园木北会定期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每年都开展为社区服务的公益活动。为了更好的锻炼队伍,聂林还计划把人力资源的一些管理课程引进店里。第三,顾客们的构成越来越国际化。三位青年店长对此体会颇深。在他们的记忆里,以前京城外国人做美发造型有自己的圈儿,去固定的店。现在,“跨圈儿”逐渐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店都反映外国顾客数量在增加。小伙子们对这种变化感到自豪,认为这是中国美发造型业越来越掌握国际潮流,而且越来越有自信立足潮流做创新,中国审美获得了认可!
在谈到为什么像马克力文博士这样的京城外国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美发造型店时,三个青年店长说出了困扰他们的烦恼。第一,缺少信息平台。长期以来,店里了解信息、宣传推广完全是靠一己之力,因为势单力薄,既讲不好自己的故事也难以了解顾客们的需求。第二,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压力。我们愿意学习,但是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外交礼仪培训,店里都找不到可以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服务的机构,更不要说能免费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