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25 20:55 的文章

每经专访中山大学教授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从湾区流向海外的人才占比4.54%,高于从海外流入湾区的人才占比0.58%——这是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报告虽然没有披露流入与流出人才的绝对数量对比,但显然也警示大湾区需要高度重视向海外流失人才的现象,尤其要避免出现高端人才交流中呈现出大于进的“逆差”。

  而在另一方面,香港虽然拥有庞大的人才数量,尤其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大量人才,但其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一些主要制造业基地间的人才交流远远未完全激活。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香港与广州和深圳虽然有着较多的人才交流,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才往来率却大大低于广深两城,存在较大的激活空间。

  在这种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如何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对外来人员落户方面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放开?湾区的传统制造业应当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近日,在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201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间隙,《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针对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林教授认为,一定要尽可能地发挥大湾区的人才磁吸效应,同时也要警惕人才流出的现象,尤其要防止流出大于流入的情况发生。

  打造三大湾区的“浓缩版”

  NBD: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哪些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三大世界湾区,要打造一个中国版的硅谷,以期产生一个自循环,即在这个湾区里既有研发,又有设计,把一些研发创意变成项目,进而变成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有研发、市场、创新资源、国际化等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怎样才能体现国际?我国所有城市里香港最有资格称为国际城市;而深圳包括相邻的广州由于对一些高科技项目孵化较为成功,所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创新。

  纽约湾区代表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代表科技创新。刚好这两种元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和香港体现最为明显。为什么又加个东京湾区?因为东京湾区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先进制造业,而粤港澳大湾区里东莞是制造业中心,尽管它现在还叫做加工制造业中心,但正在向先进制造方向迈进。

  由此一来,粤港澳大湾区就把国际三大湾区最有影响力、最重要的先进制造、金融、创新三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三大湾区的“浓缩版”。

  同时,珠江三角洲的9个城市跟港澳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过去40年,通过前店后厂、来料加工,这些城市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产业、金融合作频繁;这些地方语言文化比较接近,没有沟通障碍;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人们愿意尝试新事物,有新需求,它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市场。

  所以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方面是体现对外开放的一个新思路;同时又特别注重用开放来倒逼改革、推动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改革,改革力度到位以后,又反过来推动开放。这种开放和改革的元素在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

  通过一体化发展促制造业升级

  NBD:有人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难点,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就是传统制造业,像服装、家电等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是比较早的。

  以家电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顺德就生产出了冰箱、洗衣机等销往国内市场,当时他们帮港商做代工,因为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到位,多多少少把别人的一些技术copy过来了。不过当时外商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出口,所以彼此竞争不大。但现在不一样了。

  对珠三角来讲,其实不是传统制造业能不能上得去的问题,而是传统制造业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因为它传统技术的本源并不是当地本身就拥有的技术和研发人才,而是早期的模仿。

  当然,近年来一些强势企业如格力、美的等,在自主技术研发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将传统制造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相融合,做得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总体是在进步的。

  不过也要看到,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而当地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是外资企业,在当地只有加工厂,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所以相当一部分企业被迫迁往东南亚,这其实就是“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