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互联网+教育”人才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推动企业引进优质人才,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办、互联网教育商会协办的以“成长·赋能”为主题的第三届“互联网+教育”人才交流会于12月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软件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的大力支持,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嘉宾致辞
海淀置业集团董事长 张丽君
【张丽君】首先代表活动主办方表达了对各位到场嘉宾的欢迎。“教育强,则国强”,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企业创造出大量新颖、高效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为教育模式创新、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手段。张丽君指出,人才是改革推进、企业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广大互联网教育机构来说,需要不断吸收和引进有情怀、能创新、愿付出的人才,让更高的教育设想和目标落地实现。
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局商业联合会党组书记 卢克玉
卢克玉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怎样培养人才,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需要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通过吸引和培养让更多的人才发挥作用。前不久,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功不可没!目前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国家正在全力解决,要充分信任党和政府,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形成行业内合力,实现发展共赢的重大意义。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密
张密讲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最前列,也是最强烈的需求之一。他提出,人才是促进新型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希望与会嘉宾继续为互联网教育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言献策,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产学联通,共建实践基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伟鹏主持授牌仪式。他表示,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在创新创业孵化的生态体系搭建中,提供了“培育人、锻炼人、启发人”的环境。这次中心和多所在京知名高校达成合作,联合成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就是希望把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连接高校优质人才和教育创新企业的桥梁。
主题演讲,共论人才趋势
来自北京市人才管理部门的专家对《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北京市未来将以更开放的政策吸引人才,以更完善的服务保障人才发展,支持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论坛上,高校人才培养专家及教育企业创始人共同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布棉 《未来教育的新职业能力》
布棉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冲击非常明显。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额度和投资单数近几年内不断攀升,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个行业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将逐渐取代人的工作,未来基础层面的工作将会慢慢消失。未来人才要满足社会对新职业能力的要求,人才市场将经历低端公司工作岗位需求不断下降,新职业能力人才需求不断上升。新职业能力人才要具备策略思维和自我进化能力,策略思维即是效率为先,自我进化即是刻意的练习,使“知识内化”转成“能力外化”。
西普教育副总经理 张靖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
张靖表示,互联网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让教育增值。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获得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通过平台链接高校与企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张靖认为,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在几个方面协同突破,目前最热的方向第一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第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同时,未来的教育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单独的学科,产业融合以及复合型学科,将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
圆桌论坛,共议选材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