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17 09:25 的文章

“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系列報道第一篇:人才

“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系列報道第一篇:人才

  數據來源: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本報報道等

  編者按: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特質,也是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的底氣所在。那麼中國經濟的韌性到底在何處?應該從怎樣的角度和深度來認識這種韌性?

  一年8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超12億4G用戶數,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近日,本報記者走訪多地、採訪專家,從人口、基礎設施、市場和產業鏈等方面,深入觀察中國經濟的韌性,探尋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即日起,經濟版推出“縱深·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系列報道,今天刊發第一篇。

  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個市場主體,有巨大發展韌性、潛力、回旋余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勞動力資源。2018年全國16歲至59歲勞動力人口總數達8.9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64.3%。

  當前,“人口紅利”進一步轉為“人才紅利”,積極效應正加速顯現。我國一年大學畢業生有800多萬人。同時,人社部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

  人口眾多、人才豐富,是中國經濟韌性巨大的重要因素。

  鏡頭一

  高技能人才,擦亮制造大國的智造名片

  “尺寸誤差,小於1毫米,合格﹔平面度,小於1.5毫米,合格……”

  見到申世民時,他正在新產品試制車間,對一個不規則箱體部件做最后的測量。“尺寸誤差,小於1毫米,合格﹔平面度,小於1.5毫米,合格……”

  “成功了。”等到全部參數檢驗完畢,申世民才鬆了一口氣。根據原先設計,該部件腔體由拆分成的12個零件加工而成。可在實際操作中,精度始終達不到標准。難題交到申世民手裡,他反復論証,在程序員的配合下,對著三維模型重新設計拆分方式,最終把零件整合成五大塊,減少了加工工序,將誤差控制在標准范圍內。

  作為公司的高級工藝工程師,申世民已經在湖南長沙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了16個年頭。從一線的鉚工、焊工、鈑金工做起,他先后擔任過質檢組長、車間主任。

  “當年在質量管控崗位上時,每反饋一個問題點,企業獎勵5元錢。有時一個月內,光反饋問題和提出合理化建議,我就拿了1000多元獎金。”申世民說,“我已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

  隨著產品線的升級,如今楚天科技的產品越來越趨向於高端定制型產品,研發人員的原創設計多,對一線工人的試制水平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懂加工工藝,而且要懂結構設計。”申世民說,“為此,我們時刻在學習和交流中。”申世民身邊緊跟著的年輕人雷洪普,正在聚精會神地學習,再過一個月,他就要去德國進行技術交流。

  這幾年,企業通過開展“工匠文化”系列活動,先后評選出包括大師級工匠、技師級工匠、工匠三個層次共160人,打造了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自2015年以來,楚天科技近50名員工在國家、省級技能競賽中取得好成績。這一批工人先鋒、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正成為推動企業科研創新、技能改造的生力軍。

  鏡頭二

  科技研發人才,提升中國創造的價值水平

  “用算法和人工智能解決工藝問題,幫企業創造真正價值”

  陳彬彬是阿裡雲工業大腦的主干工程師之一。“大數據推薦的參數,比我們常年使用的足足低了5攝氏度。這大數據靠譜嗎?”拿到陳彬彬的報告,杭州中策橡膠工廠的一些資深技工提出了質疑。

  這位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博士,遭遇了“不信任”。不過,陳彬彬並不氣餒。“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制造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我對此深信不疑。”

  中策橡膠是中國知名輪胎企業,陳彬彬所在的工業雲平台,依靠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服務。通過反復調研,陳彬彬和團隊伙伴們發現了突破口——密煉。“密煉是輪胎生產過程中一道重要的生產工序,我們需要從這一環節中找出關鍵因子,提高良品率或生產效率。”陳彬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