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式技能人才就业率常年超98%
本报报道为你揭开技校生高质量就业的三大趋势解码
广东技工教育作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不仅含金量、教学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广大学生家长关心的就业上,省内技工院校就业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8%以上。不仅有“量”,近年来技校毕业生平均到手月薪逾4000元、平均求人倍率达2、实现出国就业等,均传递出就业求“质”的信号。
粤式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凭的是什么?上周,记者探访广州、东莞、深圳等多地技工院校与企业,发现双创能力、校企合作、国际办学已成为广东技工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多名技校毕业生的故事,或能解码“高质量就业”背后的原因。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 粤仁宣
现状
技校生到手月薪平均逾4000元
6月26日,在“技能新时代 圆梦正青春”解码广东技工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中央、省、市媒体采风行启动仪式上,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介绍了广东技工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悉,多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不少专业更是达到100%。2018年全省技工院校毕业生总数16.14万人,实现就业人数15.91万人,就业率高达98.57%。今年,各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招聘会更加火爆,不少专业每个学生有3-5个就业岗位可选择。
在就业方向上,技校毕业生不仅可胜任技术岗位、储备管理岗位工作,还可实现自主创业。目前,技校毕业生月平均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在大型知名企业实习期的待遇可达6500元/月以上,部分月薪超万元。
为何广东技工院校能在就业方面如此“牛气”?杨红山透露,一方面,随着广东产业朝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且求人倍率达2左右,即平均每个高技能人才就有2个企业岗位“争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技工院校,无疑在就业中抢占了先机。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打通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与世界500强等大批知名企业实现了深度合作。
观察一:“技能老板”越来越多
双创大赛风靡技工院校
当老板后机器坏了能自修
前不久刚启动的2019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针对技能人才开设了“技能工匠争先赛”单项赛。从省级“众创杯”到市级“羊城工匠杯”,再到各校开展的双创大赛,近年来创新创业大赛“风靡”省内各大技工院校。
比赛的广泛开展,让更多有想法、有创意的技能青年,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来自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吴琼荣,今年刚毕业,便已成为一家护肤品公司的创始人。作为化妆品技术与营销专业学生,她在2017年参加了“众创杯”,斩获金奖,拿到了10万元的创业基金。有了这第一桶金,她创建了“酱子科技”,专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研发安全、健康的护肤产品。
与此同时,创业亦成为技校生在无法满意就业后的另一个“出口”。“毕业找工作,面试官问我是什么学历,我说是技校毕业的,跟我一起面试的是一个本科生,最终我没被录取。”这位“被淘汰”的求职者,是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2013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张国威,他所创建的中山市鸿兴红木家具厂,如今年营业额已过千万元,拥有150多名员工,并在国内与柬埔寨均有建厂。
“我有技术,能转化成生产价值。”在他看来,越是复杂的雕花工艺和造型,利用数控设备进行生产就越有优势,也越能发挥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加工技能的优势。“厂里生产机器坏了,都是我自己修的。”
观察二:校企合作越来越炫
将工厂车间“搬”进校园
企业员工带着学生做项目
作为广东技工院校的办学“基石”,校企合作制度已被不少人所熟知。然而,除了传统的招生即招工的“冠名班”“订单班”外,如今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输送有了不少酷炫的新“招式”。
东莞市技师学院便将企业的工厂、车间“搬”进了校园内,又把课堂“搬”进这些“学习型工厂”中,让学生在校期间便可在企业实训岗位上“上班”实践。如去年,该校便与东莞市华研电子科技在校内合作“办厂”。
在这所“学习型工厂”内,有仓库、机电装配车间、总装调试车间,厂长、车间主任、仓库主管、装配机工等角色均由学生担任,按企业8小时工作时间运作,企业提供产品订单、图纸、验收标准,参加生产实习的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生产任务,每个学生需完成一定的生产定额。
“老员工会带着我跑现场、做项目,好多课堂上不知道的细节,都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掌握。”来自深圳技师学院的学生叶伟鹏,是该院与深圳园林股份公司“新型学徒班”的学员之一。入读第二年,他便来到公司“上班”,由老员工担任“导师”,一年后已经能独立完成项目的后期配合。
观察三:办学模式日趋国际化
开办中外多国“双制班”
有学生月薪250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