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视人才,青岛不只做摇篮 更要做梦想地!你
观象山〡对于影视人才,青岛不只做“摇篮”,更要做“梦想地”!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说过,“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关键在于从业者思维的转变。”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中国电影业的更新换代,其实是人才的迭代。
影视人才,青岛“出”过很多,两层含义:“走出”、“出走”。
很多人都知道:青岛孕育了唐国强、黄渤、黄晓明、夏雨等影视人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除了演员外青岛籍影人几乎遍布中国影视各个领域,举个例子,今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擒得银熊最佳男女演员奖的《地久天长》,包括出品人王兵、编剧阿美、配乐董颖达在内的主创,无一例外都是青岛人,怎一个“巧”字了得。
2019年5月29日,黄渤参加山东影视精品创作及产业发展座谈会。
但一个让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这里往往是以“明星的摇篮”被人们提及,而非影视人才开疆拓土的“梦想地”。除了故土难离的眷恋,还有什么理由能让青岛籍影视人才“常回家看看”,也让并非青岛籍的影视人才在青岛找到“归属感”,这是摆在青岛影视产业面前的一道综合题。
一种转变
两年前,一部科幻电影在青岛东方影都开机,作为该片导演的郭帆心情并不轻松,当时关于这部影片的质疑和猜测弥漫业界——有人质疑为何要让一位资历尚浅的八零后导演去执导这么大的项目,甚至曾一度传闻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会接替他。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资料图)
就像中影当初选择郭帆这位青年导演执导这部科幻片,是看重他的未来一样,郭帆将自己执导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放在青岛东方影都,也是在看重青岛影视产业园的潜力。两年后,业界将这部名为《流浪地球》的影片视作“开启了中国电影科幻元年”。与郭帆一样,同样在青岛拍摄的《疯狂的外星人》导演宁浩、《刺杀小说家》的导演路阳以及《封神》系列导演乌尔善都是中国中生代导演,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工业电影的未来,他们都在青岛开垦自己的光影疆域。
比起青岛籍影人回乡宣传常说的“回馈家乡观众”,这对青岛影视业影响力的提升,显然要实惠得多。
但不少青岛影视观察者似乎在欢喜中失去了冷静,将“在青拍摄”和“青岛出品”混为了一谈,从某种角度来说,来青拍摄的剧组只是将取景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室外,搬到了摄影棚的室内,青岛影视业多得也不过是一块“场租钱”而已,远没有达到“出品”的地步。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1万平方米摄影棚内景。(资料图)
一般而言,出品方即投资方,主要是指电影的出资方,它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个人,其也是整部影片票房收益和版权收益的主要受益人。而现实是,青岛目前还缺乏叫得响的头部影视公司或深耕于此的投资人,此外不管是发行、监制各个领域,头部公司与人才储备也都乏善可陈。与青岛领先于全国的影视产业园硬件设施相比,这块短板显得尤为突兀。
想要有底气地喊出“青岛出品”,只有从储备影视人才的“地基”打起。
目前,青岛给出了“连续5年,每年10亿元,总规模5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当下青岛的补贴政策更侧重于剧组,而非一揽子产业配套补贴政策,特别是对于青岛紧缺的、具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以及青年影视人才缺乏针对性的关照。
《流浪地球》等四部在青岛东方影都摄制的影片获3626.96万元制作成本补贴。
诚然,青岛影视也推出过一些针对影视公司的扶持政策,比如对青岛注册的影视公司施行税收连续返还政策,初衷固然好,但这种扶持还需警惕“平均分配式扶持”问题,如果将扶持的红利平均分配给每个企业,这种扶持效果效果不明显,而且对有想法、想要树立影片风格的影人或公司来说缺乏吸引力。
认识到差距,才是转变的开始。